——“萝卜章”只剩半截,再刻一个时辰来不及;
——“工期”若拖延,佛门盂兰盆会八月十五就杀到,届时白家寨连口汤都喝不上。
白山抬手,家丁们立刻围成半圈,竹牌上的“工期紧迫”四个大字在晨光下闪闪发亮。老爷子声音低沉,却字字铿锵:
“七月初七,成亲封神同时进行!新娘子穿霞帔,雷公披红绸,喜堂与神坛共用一炉香!”
人群瞬间安静,落针可闻。白芷瞪大眼,邓晨张着嘴,白樟抱戟的手一抖,差点划破自己衣角。
老爷子转身,背影在朝阳下拉得老长,像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他丢下一句话,随风飘进每个人的耳朵:
“谁再敢改一个字,就去马厩扫三个月!”
榜文上,“七月初七 白芷封神”八个字,在朱砂与萝卜渣的混合下,显得格外刺眼。而老樟树下,被白芷揪红耳朵的邓晨,悄悄把剩下的半截萝卜章藏进袖口,心里盘算着:
——如何在不扫马厩的前提下,让“封神”和“出嫁”在同一天,既不误工期,也不误良辰。
风掠过榜文,吹起一角,露出底下被朱砂掩盖的小字——
“工期如有变动,解释权归白家寨主所有。”
白山站在寨门口,背手而立,目光穿过人群,望向远山。
他想的,是七月三十的天门剪彩;
白芷想的,是七月初七的凤冠霞帔;
邓晨想的,是如何在八月十五佛门杀到前,把满天神佛都请进白家寨。
而此刻,寨门口的巨榜,在晨光中红得耀眼,像一张喜帖,又像一张通缉令——
通缉的,是时间,是人心,是这场注定鸡飞狗跳的盛夏。
雨是半夜来的,带着报复心。
七月初三的夜,白家寨的天像被谁捅了一窟窿。先是闷雷滚成铁球,再是雨线砸成鞭子。不到一刻钟,后山彩棚里那尊刚糊好的雷神便“嗤啦”一声,泥皮泡成面糊,胳膊先掉,脑袋后滚,最后哗啦——整尊神像碎成一滩黄汤,黄得发亮,像谁打翻了一桶陈年老痰。
白樟是第一批冲到现场的人。少年穿夜行衣,脚蹬湿草鞋,怀里还抱着那对从不离身的短戟。可到了泥沼前,他第一反应不是拔戟,而是扑通跪下,抱住雷神半条尚未溶解的小腿,嚎得撕心裂肺:“叔!老神仙!我白天才给你描完眉毛,你这就不给面子?”
他嗓子带雨,雨里带哭,哭里带颤——颤的是恐惧:工期只剩二十七天,神像塌了,等于把白家寨的脸面按进泥里搓。
雨幕里,火把噼啪。白山老爷子披蓑衣赶到,灯笼往地上一杵,光圈里浮起一张铁青的脸。
·他先看黄汤——眉心皱出三道壑。
·再看白樟——眼里闪过一丝“这孩子没出息”的嫌弃。
·最后看邓晨——后者正蹲在泥水里,用食指蘸黄汤,往舌尖一送,咂咂嘴:“泥里糯米少了,难怪不结实。”
白山的胡子抖成雨刷:“糯米?我要的是神像,不是点心!”
邓晨却拍手起身,语气轻飘得像在茶楼点单:“可惜这里不是常山,没有水泥。泥不行换木,木不行铸铁,铁不行——活人上!”
一句话,把现场从哀悼会开成了动员大会。白樟哭声戛然而止,眼底亮起狼光:“水泥是什么呢?比糯米还强吗?活人上?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