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古今中外奇案录 > 第335章 碎片(第4页)

第335章 碎片(第4页)

在杨的世界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不,他眼巴巴地瞅着自己的化学研究成果,心痒难耐,决定找个“小白鼠”试试水。他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的化学小伙伴——克里斯多夫·威廉身上。威廉这小子,也是化学迷一个,两人经常一起吃饭、一起泡实验室,简直就是最佳下毒搭档。

这天,杨悄悄地在威廉的饭里加了点“料”。没多久,威廉就开始头疼、肚子疼、恶心得直想吐。可他的家人哪知道这是中毒啊,还以为是吃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连医生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一个13岁少年的恶作剧呢?

杨这小子,还挺有分寸的。他严格控制着每次的毒量,让威廉虽然身体虚弱,但还能陪他一起看电影。不过有一次,两人因为一个小问题吵了起来,杨一气之下就放出狠话:“我要杀了你!”

好在威廉命大,各种不良症状最后都消失了。这得多亏了杨及时收手,他发现一旦控制不好剂量,威廉要是真的卧床不起,他就失去了观察记录的机会。对于一个有抱负的化学家来说,这简直是不可容忍的。

于是,杨开始琢磨着换个目标。这回,他把目光转向了家人——毕竟,家人才是最亲近、最安全的“实验品”嘛!

在弗雷德的小镇上,他总是笑眯眯地跟邻居们吹嘘自家的幸福生活,可他自己心里清楚,这幸福的泡沫一戳就破。特别是妻子莫莉和儿子杨的关系,那可真是冰火两重天。

说起杨这小子,幼年时因为老爸再婚,被姑姑抚养大,心里可是一直憋着股气,把这账都算在了继母莫莉头上。

有一次,他的同学还看见他带了个橡皮泥做的巫毒娃娃到学校来,上面扎满了针,还写着“莫莉”的名字。他常常念叨着:“要是我妈还在,那该多好啊。”

杨对莫莉的恨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尤其是那次,他偷偷毒死了一只老鼠,结果被莫莉逮个正着,大骂一顿。气不过的杨,回屋就给莫莉画了个“豪华”坟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到了1961年12月,家里开始怪事连连。大女儿温妮芙突然病倒,医生说是颠茄中毒。接着莫莉也开始头晕、呕吐、浑身疼,医生们查来查去,也没个所以然。

直到第二年4月21日,莫莉的病情急转直下,肌肉麻痹、呼吸急促、精神错乱,整个人在后院疼得直打滚。这一幕,刚好被回家的弗雷德撞见,他赶紧把妻子送去医院,可当晚,莫莉就离开了人世。

医生们也没查出死因,只说是车祸后遗症。莫莉去世后,杨提议火化,大家也就照办了。

可谁知道,这火化完莫莉,家里的“病魔”还是没放过他们。叔叔、父亲、姐姐一个个都开始不舒服,尤其是弗雷德,直接住进了医院。

其实,在莫莉生病那段时间,弗雷德心里就隐隐觉得不对劲。他知道儿子和莫莉关系不好,也怀疑过是不是杨不小心把什么化学试剂放进了食物里。可每次问杨,他都矢口否认,加上杨自己也出现了类似症状,弗雷德就打消了疑虑。

可谁能想到,这家里的一连串怪事,竟然都是这个看似乖巧的杨小子搞出来的呢?

在父亲弗雷德住院的日子里,杨每天都像个敬业的小护士,准时出现在医院,向医生打听父亲的病情。他回家后会认真地记录下每一次的病情进展,仿佛是在记录一场与病魔的较量。

有一天,杨又如往常一样来到医院,弗雷德躺在床上,眼神里突然闪过一丝疑惑。这段时间,他的病情总是时好时坏,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拉锯战。但奇怪的是,每次和儿子杨去酒吧回来,他的病情就会突然加重,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弗雷德回想起之前杨偷偷拿走莫莉的指甲油进行化学提取的事情,心里不禁打了个寒战。他悄悄告诉女儿温妮芙,以后别让杨再来医院了。

然而,这场秘密的战争并没有因此停止。学校的化学老师也对杨的异常行为产生了警觉。他一直对杨在化学实验中的行为感到担忧,于是开始密切关注杨的一举一动。终于有一天晚上,他在杨的课桌里发现了贴有剧毒标签的瓶子,还有报道中毒案的新闻简报。老师吓得脸色发白,立刻报了警。

5月23日,杨被捕了。警方在他身上发现了那瓶剧毒品,他竟然还亲切地称它为“我的小伙伴”。为了确定杨的精神状态,警方派来了一位精神科专家与他面谈。

杨以为来的是化学专家,于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大谈特谈自己的专业知识。专家很快就被这位少年的化学天赋所震惊,但同时也感到一阵寒意。随后,在专家的引导下,杨终于招认了一切,他承认在家人的饮食中下毒,但坚决否认莫莉的死与自己有关。这场荒诞的家庭悲剧,在杨的坦白中终于画上了句号。

在法庭的庄严氛围中,如果杨真的站在了被告席上,那等待他的将是长达八年的铁窗生涯。然而,命运似乎对他开了个大玩笑。莫莉的离世,因为火化而留下的只是无形的灰烬,再也无法成为指证他的证据。加上精神病医生的诊断,年仅十五岁的杨,竟被送进了布罗德莫精神病院,这座以高安全级别着称的“疯人院”,他成了百年来最年轻的“住户”。

杨总是和病友们念叨:“我怀念我的铊,它曾给我力量。”但正如那句老话:“有志者事竟成。”当他给姐姐温妮芙写信抱怨同住的病友约翰经常打鼾时,没想到不久后约翰就毒发身亡了。医生诊断是氰化物中毒,而杨,这个前科犯,自然成了首要嫌疑人。但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机会接触到这种毒药。当医生询问他时,杨轻松地说:“那还不简单,从月桂树叶里提取就行,这院子里多的是。”

可惜,医院当时并没有条件进行这样的化学试验,约翰的死最终被认定为自杀。

但杨的恶作剧并没有停止。医院的咖啡突然变得味道怪异,原来是被加入了漂白剂;公共饮水机里的糖变成了肥皂。医护人员甚至开始用杨来吓唬病人:“你再不听话,我就让杨给你沏一杯咖啡。”

直到有一天,杨得知只要表现良好,他就有可能提前出院。于是,他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不再佩戴纳粹标志,医院的咖啡也恢复了正常。

1970年7月,医院的精神专家为杨提交了释放申请,宣称他“已摆脱对毒品、暴力和恶作剧的迷恋。”1971年,已经23岁的杨,在精神病院度过了九年之后,终于走出了那座大门。他临走前,对护士说:“我在这待了九年,现在终于要走了,我打算待一年杀一个。”这当然是他的玩笑话,但足以让人脊背发凉。

重获自由的杨,却发现自己无家可归。父亲弗雷德早已与他断绝关系,他只能投奔姐姐温妮芙。虽然温妮芙也曾被弟弟下过毒,但时隔多年,她已经原谅了杨。看到弟弟已经痊愈,她感到十分开心,于是把杨接到了自己和丈夫的家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没过多久,温妮芙就开始为自己的决定后悔不迭,她的生活再次陷入了提心吊胆的怪圈。原因无他,只因她发现弟弟杨又开始佩戴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纳粹袖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