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古今中外奇案录 > 第169章 海瑞传奇(第9页)

第169章 海瑞传奇(第9页)

终于到了揭榜那一刻,海瑞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榜单第二十五位,报录人纷至沓来传递佳音,使得随侍身边的海安、海雄二人欣喜若狂。同行的其他朋友无一中榜,这一年的庚午科举,海南琼州地区仅海瑞一人高中,众友纷纷前来道贺,场面热闹非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待到庆祝宴会之时,海瑞身着华服,陪同同年及好友们前往巡抚衙门,戴上象征荣耀的红花,叩谢皇恩,整个仪式盛大且喧嚣,堪称一时之盛事。

几天之后,海瑞即将启程返乡,有人劝阻道:“兄台不久就要接到朝廷的通知,准备赴京参加会试,如今若长途跋涉回乡,岂不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不如暂不归家,派人传信报喜即可。”海瑞摇头道:“不可如此。古语有云:‘富贵而不归乡,犹如穿着华丽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今日我虽尚未显赫,但既然有幸高中,定要亲至先人墓前祭拜,略表寸心。况且家中贤妻翘首期盼,怎能因旅途劳顿而使父母之墓不得亲奉,让她空守闺门,无缘一睹我此刻的新贵风采?我绝不会忍心这样做。”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对海瑞的孝义之举深感敬佩。

海瑞向房师深深致谢,并与同年学子及诸位朋友一一辞别,随即踏上了返回海南的行程,一路上喜悦满怀,更高兴的是自己能有所成就以告慰岳母张夫人和内兄张国璧。

经过几日奔波,一行人来到了雷州地界。海瑞决定先单独前往岳家拜见岳母,以免耽误同行诸友。他派海安带上书信随诸友先行回家报喜,自己则与海雄直奔张府。张夫人见到女婿高中,兴奋不已,自然不必赘述,立刻吩咐下人准备酒宴庆祝。海瑞提及还需去探望舅兄张国璧,谁知张夫人却黯然道:“国璧已于上个月去世,至今还未出殡,仍在家中停柩。”

海瑞闻讯,不禁失声痛哭:“唉,可怜的舅兄!痛失舅兄!”他甚至悲痛到无法进食,径直奔向张府灵堂,扑倒在灵柩前嚎啕大哭。

原来,张国璧并无子嗣,由嫡侄张遂过继承继香火。面对海瑞的悲痛欲绝,张遂多方劝慰,多次试图让他节哀。海瑞边哭边回忆起当初赶考离别时与张国璧的交谈,那时张国璧已有预感身体状况堪忧,而海瑞曾以道理宽慰,怎料一语成谶,短短时间之内,竟阴阳两隔,物是人非,不禁泪水涟涟。

海瑞抑制不住悲痛,亲手题下一首悼亡诗表达哀思。张遂看后,亦不禁涕泗横流。不多时,张夫人派人来请海瑞回去饮酒,并邀来了张元作陪。然而,海瑞因过于思念张国璧,当日酒席之上始终无法尽欢,沉浸在深深的哀伤之中。

次日清晨,海瑞打算启程回琼,张夫人见状,关切地说:“贤婿这一路上鞍马劳顿,昨日又在舍侄那里过度哀伤,不妨在此多休息两天,再动身也不迟。其实我还有一些话想与你说。”海瑞点头答应:“小婿愿意多住两天,岳母有何教诲,请您直言。”

夫人接着道:“如今你高中解元,下一步便是进京参加春闱,这一去可能要耗费很长时间。但这样一来,我那女儿在家就无人照料了。我有个想法,打算接她过来与我同住,直到你高中后再作安排。这样一来,你在外可以毫无后顾之忧专心应试,而我女儿也有我亲自照顾,你觉得如何呢?”

海瑞内心细细思量:“的确,一旦我离开,家中确实无人主持大局。岳母的这个建议,显然是出于对我深切的关怀。”于是,海瑞恭敬地拜谢道:“小婿蒙岳母多次关照提携,今有幸取得一点成绩,却又因为家眷之事劳烦府上,实在让我心中不安。”

夫人却宽慰他说:“自家的女儿哪有什么‘带累’的说法?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海瑞感激不尽,便在这里多住了两天,而后才郑重其事地向岳母拜别,踏上了新的旅程。

仅仅过了数日,海瑞已然回到了久违的家门。张氏得知丈夫归家的消息,满心欢喜,立刻出门迎接。二人携手步入中堂,先是相互祝贺,随后依照礼俗互拜四拜。海瑞更是对着张氏深情再拜,感慨道:“若非夫人你在家中默默付出,操持繁杂事务,我又怎能安心研读学问,以至于有了今天的成就?”张氏听罢,谦逊地回应:“料理家务是我份内之事,老爷这般言语,实在是让妾身受宠若惊。”

海雄这时也上前拜见,海瑞便向张氏详细讲述了他与海安、海雄二人最近的经历。张氏对此表示赞许:“弃恶从善,便是难能可贵,值得推崇。”安、雄二人感激不尽。紧接着,亲戚朋友纷纷携礼物上门,络绎不绝地前来庆贺。

海瑞连续忙碌了三四天才渐渐恢复平静,随后便向妻子透露了岳母的意思。张氏对此毫无异议。夫妻俩妥善安排家中事宜,委托亲朋邻居帮忙照看,一同来到了张家。母女重逢,自然是喜不自胜,更令人欣慰的是,张氏当年的姐妹们时隔数年后再次相见,如今都尊称她为“奶奶”,这份欢乐不言而喻。

又过了两日,张氏拿出一百两银子资助海瑞赴京赶考的各项费用,催促他尽快启程。海瑞整理行囊,带着海安和海雄,一路向着省城进发,一路感恩妻子的慷慨与支持。抵达省城时,已然是十一月时节。海瑞立即向藩司衙门提交申请,以便领取赴京会试所需的旅费补贴。然而,藩司衙门内部存在潜规则,无论是新科还是旧科举子想要顺利拿到这笔补贴,必须在库科里“意思意思”。要是没有按照惯例行事,他们就会有意拖延。海瑞手头并不宽裕,哪里有多余的钱财去满足这些陋规?因此,尽管已经等待了十多天,依然不见发放的通知,这让海瑞颇为焦急。银钱倒还在其次,关键是那份至关重要的会试通知书,若缺失了它,他就无法参加会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时值十二月初,海瑞的心情如同被无形的阴影笼罩,极为焦虑。他坚守原则,坚决不愿屈从于官场陋习,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在藩司出行时,当街拦轿禀告实情。得知书吏玩忽职守、从中渔利,藩司怒而惩处了那名舞弊的书吏,这才将原本应发的路费银两交给了海瑞,并将相关文件递送至巡抚衙门。海瑞匆匆赶至巡抚处,领取了至关重要的会试咨文与路票,旋即雇船赶路。然而此时,多数应试者早已启程,由于盘缠有限,海瑞只好搭上一艘开往京城的江西茶叶船。

与此同时,故事的另一条线索展开:严嵩自从得到那笔意外的五十两银子后,毅然决然改变生涯,日夜勤读诗书,誓要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不久,传来消息,朱某某果然登基为帝,改元嘉靖,严嵩闻讯欣喜若狂,自信满满地认为从此只需忧虑如何升迁,不再担忧贫穷生活。当年,恰逢地方学院举行选拔,严嵩成功入学,凭借自身的小聪明和努力,竟然连过数关,一举考中举人。功成名就之后,不少朋友伸出援手资助他进京会试。严嵩本就是江西人,赴京之路较为便捷,不出一个月,他便已身处繁华京都。三月初九首场考试,严嵩在考场中精神焕发,三篇文章均顺利完成。接下来的经策考试,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新帝嘉靖登基以来,对严嵩的才学一直念念不忘,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召他入宫。一日,偶然翻阅各省乡试榜单,发现严嵩的名字赫然在列,顿时大喜:“此人如今已在我掌控之中。我曾在豫章时熟知他的才学,现在既然已被举荐,如果能在进士乃至状元人选中,此人必将是我所需之才!”当时,身旁的张斌亲耳听见了这一切,并铭记在心。次日,皇帝钦点会试主考官,通过眼神示意张斌,任命其为大总裁。张斌时任吏部侍郎,同样来自江西,深谙圣意,于是从一开始便暗中授意点名官记住严嵩的字号,并通知了房师和帘官,务必优先推荐严嵩的试卷。等到揭榜之日,严嵩果然位列第九名进士。殿试时,严嵩又表现出色,最终被钦赐为状元及第,随后被任命为翰林修撰,兼任国子监职务,一时之间,备受皇家宠爱。这部分情节。

海瑞这一次北上赶考可谓一波三折,先是错过了预定日期,再加上搭乘的竟是艘慢悠悠的货船沿长江而上,待到京城时,已是四月暮春。眼见已错过会试入场,海瑞暂居在京城里张姓老者经营的豆腐店里,萌生了归乡之意。海安与海雄急忙劝阻:“老爷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来到京都,纵然此番未能按时应试,若是就这样空手而归,岂不是白白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不如暂且在这豆腐店安定下来,再备考一次,至少不会留下遗憾。”

海瑞思索片刻,虽赞同二人的观点,但又顾虑家中亲人挂念:“在京继续备考固然不错,但家里人会如何挂念呢?”海安接着宽慰道:“放心吧,夫人现今在老夫人府邸,一切都有老夫人照顾妥当,哪怕十年不归,也无需过分担心。更何况,咱们同年好友李纯阳刚刚点为翰林,也要在京等候散馆才能回乡。他在省内时与老爷交情深厚,若是我们有什么经济上的困难,他必然出手相助,断不会吝啬。”

海瑞细想海安之言确有道理,于是决定在京再搏一科,立刻修书一封告知家中详情,以解家人悬念。信件立刻通过驿站传递回广东,再辗转送达海南老家。自此,海瑞便在京城里稳下脚步,寄居在张老儿的豆腐店中,静心复习备考。

另一方面,豆腐店主人张老儿是个南京人,早年移居京城,娶妻仇氏。未曾生育男丁的仇氏,在数年婚姻生活中诞下一女,而这女孩诞生之夜异常奇特——据说当时空中乐音飘扬,室内异香弥漫。当孩子呱呱坠地时,身上裹着一层紫色胎膜。解开后,才发现是一个粉妆玉琢的女孩。鉴于这种不同寻常的现象,张老儿坚信此女未来定有非凡造化,因而并未因未能得子而懊恼。待女儿长到七八岁时,出落得美丽动人,而且在仇氏的熏陶下,小小年纪就对诗书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请求母亲教授识字。小女孩自取名为元春,正所谓因出生时诸多奇异征兆,注定日后会在皇宫中获得宠爱。

元春自小就喜欢跟在母亲身边学习识字,这其中的奇异之处在于,她的母亲仅仅粗通几个字,而在短短两年之内,元春竟比母亲多认识了几倍的汉字,展现出超凡的智慧与悟性,仿佛天生就是一个女才子。每天她都会恳求父亲购买各类书籍和各家文集,回家逐字逐句研读。没过多久,她竟然能够独立创作诗歌了。这令张老儿喜出望外,对她疼爱有加,视若珍宝,对于她的任何要求几乎都不敢违背。尽管家中只是经营豆腐小店,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只要元春想要看哪一本书,张老儿即便是省吃俭用,也会尽量满足她,从而使得这个豆腐店的女儿的书桌上,竟然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典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老儿的妻子仇氏见丈夫对女儿溺爱过度,常常劝诫道:“咱们家境清苦,有了这么个女儿,本指望她学些针线活计,帮衬家计。怎可任由她随意花费钱财,今天这里买一本,明天那里购一册,买这么多书有何用处?我年轻时,父母也曾让我沾染些书香,教我识字读书,无非是期待我能带来好运,如今这好运似乎转移到了她身上。”仇氏不解丈夫为何如此纵容女儿在艰难生活条件下追求学术,毕竟在这样一个贫穷之家,每一笔开销都需要精打细算。然而,这背后的谜团似乎暗示着元春的命运与众不同,或许正是这些书籍,将会引领她走向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之旅。

后来,我嫁给了胡经历,可不到五年便成了寡妇,紧接着父母相继离世,哥哥嫂嫂又无情无义,迫不得已我才嫁给你。现如今,我也就相当于那个靠卖酒舂米维生的卓文君,可见女子识字,十个中有九个都没什么好命。以后你可不能再娇惯纵容她了,还是让她学些针线手艺,帮助贴补家用才是正道!”张老儿反驳道:“女儿家偶尔有些小情绪,何必那么在意?当然,学会针线也是必要的,但她可是你的女儿,难道你还不能好好教导她吗?”

在张老儿的说服下,元春的母亲开始反复告诫元春不要再沉迷于读书作诗,而是应该多做手工活,帮助家里维持生计。元春虽听从了母亲的教诲,白天协助母亲干活,但夜晚只要有空闲,她仍然忍不住偷偷捧起书卷,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此时的元春已经十五岁了,而海瑞正好寄居在她们家豆腐店中,时常能看到她。海瑞品行端正,尽管看到元春美貌出众,却并未对其过分关注,因此元春对他也没有刻意回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