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多之前,勒诺多文学奖第二轮评奖结果出炉,林朝阳被确定为获奖者后法国驻广州的领事馆就已经开绿灯为林朝阳办好了赴法签证。
昨天待使馆的周秘书特地到机场接机,本来待使馆还打算安排林朝阳在巴黎的一应食宿,但伽利玛出版社已经安排好了,林朝阳也就没有跟他们走。
“这是新H社的聂记者,这次得知朝阳同志你获此殊荣,特地从英国赶过来的。”周秘书又给林朝阳介绍了一旁戴着眼镜的方脸中年。
邹待使关心了两句食宿的问题,又笑问林朝阳现在的感觉。
“国内的奖项拿了不少,国外是第一次,还是挺高兴的。”林朝阳面带微笑的回道。几人聊了片刻,邹待使等人簇拥着林朝阳走进了图昂餐厅。
他们几人一进来,就感受到餐厅内众多来宾的眼神齐齐看了过来。
勒诺多文学奖的获奖者并不会提前在媒体上公布,但会提前通知获奖者,因此等评奖结果出炉后,在法国文学界也不再是什么秘密。
大家都知道,今年的勒诺多文学奖得主是一位中国作家。
因而林朝阳等人一出现,餐厅里的记者、嘉宾和评委们都知道,今天的主角之一到场了。
在勒诺多文学奖的历史上,将奖项授予外国人的情况不是没有,不过按照原本的轨迹应该是在十几年之后。一群法国人以注目礼的方式看着林朝阳等人进入餐厅,并猜想到底谁才是那个获奖者。
直到克莱蒙·梅特耶将林朝阳引荐给勒诺多文学奖的评委之一克里斯蒂安·朱迪切利,众人这才恍然。《楚门的世界》的作者竟然是一位如此年轻的作家!
在欧美人眼中,亚洲人的长相本来就偏嫩,而且林朝阳又确实年轻,在场不少人眼中都闪过不可思议之色。
在他们的想象中,《楚门的世界》这样具有强烈荒诞色彩的讽刺应该是出自于那种年过半百但依旧倔强、不屈从于世俗的老作家才对。
谁也没有想到,创作出他的作家竟然是个大学生一样的人。
在众人惊奇的目光中,林朝阳与勒诺多文学奖评委会的评委们—一握手寒暄,顺便还跟龚古尔文学奖的那群评委打了个招呼。
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委们有个高大上的称呼——院士。
龚古尔文学奖的“龚古尔”指的是茹尔·德·龚古尔,他和哥哥埃德蒙·德·龚古尔同为法国自然主义家。
茹尔·德·龚古尔于1870年去世,哥哥埃德蒙·德·龚古尔痛心不已,立下遗嘱,为了纪念弟弟,用遗产作为基金成立龚古尔学院,即龚古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
这便是所谓“院士”的由来。
值得一提的是,龚古尔学院的第一批院士都是龚古尔兄弟的好友,其中包括了福楼拜、左拉、都德等人。放在现在,单拎出来任何一个人都是让文学青年顶礼膜拜的人物。
跟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龚古尔文学奖比起来,勒诺多文学奖就显得草根多了。
评委会的早年成员都是记者和评论家,因为勒诺多文学奖的创立本身就是因为一群记者和评论家在等待龚古尔文学奖等的无聊,才自己搞了个评奖。
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维持了10人的评委会成员,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变过。
现在评委会里依旧有记者,但作家和评论家才是主流,其中的作家多为早年勒诺多文学奖的获得者。
比如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这位年纪半百的法国作家,早在六十年代他便凭借着处女作《诉讼笔录》获得了勒诺多文学奖。
后世的2008年,他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天气突然飘雪,整个巴黎笼罩在一片暗沉的天空下,但图昂餐厅里的气氛轻松愉快。不管是龚古尔文学奖还是勒诺多文学奖,都已经评选出了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