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何如此,李恪实际上也颇为无奈。
现在昆阳城中有六万人口,按照苏洵的粗略统计,16岁到40岁之间的青壮年男丁,大概在两万人左右。
比例很高,但李恪清楚,这两万人只能叫做兵源,却是并不能全部变成士兵的。
其一,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想上战场去拼命,如果可以很安逸的生活,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去拼命?按照李恪的估计,自己若是能将这三千名额赵满便已是极限了。
而到时候就算自己将那些不愿从军的人强征入伍,充其量也只是散兵游勇,根本形不成战斗力,因为完全没有斗志。
其二,将来昆阳的建设还有田耕也需要大量的壮年劳动力,李恪自然不可能将所有青壮都送去战场,到时候田谁来耕,工作谁来做?
而且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恪压根就武装不起来这么多士兵。
现在李恪手上奇缺武器和防具,现在武库中的陈旧装备,加上上次从契丹人那里缴获来的加在一起,充其量也就还能再武装两千五百人。
如此,自己就算募集到再多的士兵,届时他们手无寸铁,胸无片甲,难道自己要他们拿着粪叉和锄头去和契丹人拼命吗?
显然那样不切实际,更只是在送死。
而虽然自己已经在修筑冶铁高炉了,但距离起真正出铁,再将这些铁打造成兵器,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自己根本等不起,契丹人更不会给自己时间。
所以,现如今唯一的办法,就是暂时先对城内所有青壮进行训练,但真正的士兵只募集三千,想办法将这三千人全部武装完,其他人则或是作为替补,或是待契丹人攻城时,直接上阵帮助守城。
其他的,别无他法。
而且,李恪始终只相信一件事,那就是兵不在多而在精。
虽然自己到时只有三四千的军队,但若是这支军队极其精锐,那届时哪怕是遇到数倍、十倍甚至更多的敌人,自己也无所畏惧。
更何况,只要给李恪足够的时间,未来他可是还要想办法给新军列装新式武器的,到时若是有了那新式武器,估计到时候新军就真的能够以一敌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