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眼前好似晃过了少年人那单纯的依赖和小心翼翼。
还是个孩子啊。
蒋永寿浑浊的眼底有了一抹坚定之色,无论河南能不能保住,这安淮王府,他也定要护住。
==
楚九辩十七日傍晚到的河西郡,如今已经过去了两日。
雨势时急时缓,直到二十日早间,连下了几日的雨才终于有了片刻停歇。
秦枭和楚九辩这两日都是从早忙到晚,连面都没见上几次。
便是见着了,他们也说不上两句话就会再去忙各自的事。
灾后要做的事太多了。
眼下还只是安顿灾民,分发物资就已经忙的焦头烂额,等水退了,就要开始恢复民生,那时候才是真的缺人缺物。
好在近日楚九辩和秦枭已经从原本河西郡的一些下官,以及富商及其家中子弟间找到了几个可用的人才。
这些人算不得是什么大才,但胜在认真负责,且能听得懂指令。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些人都未曾做过恶,更没有害过百姓。
甚至这十多位下官全部是被前郡中、府中的上官,给贬到那些犄角旮旯的位置上去的,就因为他们与此前那些上官政见不合。
而这样的人,便是有私心,便是也会贪墨,但比起此前那些官员可要好得多了。
还有那些富商和家中子弟,他们算不上太富裕,所以便是家中小辈或者自己有些才华,也有抱负,但也没办法进入官场,因为他们手里的那点银钱填不了上官的胃口。
如今秦枭和楚九辩给了他们入仕为官的机会,他们珍惜还来不及,定然不敢贸然行那些不轨之事。
且还有一点很重要。
那就是有楚九辩这个“神”在。
这些下官们对他都是又敬又畏,至少近两年内都会因为楚九辩的威压而不敢作乱。
这就够了。
两年后这河西郡的百姓们已经恢复生计,而秦枭和楚九辩也能肃清吏治。
那到时候这些官员们想着天高皇帝远,想要贪墨,也没机会了。
到了午间,停了半日的雨便又开始下。
细雨蒙蒙,如烟雾般笼罩着整座淮县县城,也笼着城北的道观。
道观中,灾民们正排队领了午饭。
一碗粥,一个馍,虽吃不饱,但至少不会饿死了。
妇人们的房间内,几位婶子聚在塌边,一边缝补着衣服,一边闲聊。
而在她们其中,有一道身影格外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