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位三十多岁的男子,留着两撇胡子,一身藏蓝色官袍。
男人抬眸对上楚九辩的视线,当即躬身一揖,道:“微臣参见陛下,见过太傅大人。”
“免礼。”
百里鸿道。
来人不是百里明,而是史官荀修然。
荀家是自前朝大一统后,就被当时大昱朝的慧宗皇帝请聘,担任史官一职。
慧宗皇帝特意写了篇文章昭告天下,说史官不入品级,但却是客观的记录者,他们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公正客观地记录下来。
他还说从他之后,包括他在内,所有的当朝统治者,都不能随意砍杀史官。
史官在记录过程中,也不可以带有个人感情偏向,朝臣也绝对不可以与史官结交。
而史官在整个朝廷中,也从来都只是个隐形的工具人,除了一开始大家还不习惯,等到之后一代代传下来,众人已经不再关注永远待在大殿角落里的史官。
据传大昱朝的统治被推翻后,宁太祖曾想要杀了当时的荀家史官,重新任用其他人。
不过他看到了当时史官的记录。
其中对大昱朝末期的残酷统治丝毫没有避讳,也公正记录了宁太祖推翻统治时扯起的大旗,从始至终,没有一点个人偏向。
而荀家当时的史官面对已经夹在脖子上的长刀,眼睛都没眨一下,等到宁太祖问起他怕不怕,他才说自己从未违背荀家祖训,也未与任何势力有过牵扯。
所以便是死了,他也不怕面对列祖列宗。
而荀家的祖训,便是:始终保持远离所有当朝人物,做一支笔,做一位历史的记录者。
宁太祖钦佩荀家所为,便没有杀了当时的史官,而是继续请他与后代记录大宁历史,还给他们封了官,成了一个独立于六部之外的特殊职位,只负责记录历史,俸禄也不低,几乎能与三品大员持平。
不过史官也不是每日当值,只在早朝时立在百官队列之后安静聆听。
又或者在宫中或者天下有什么大事的时候,他们才会完整记录事情经过以及皇帝及百官的言行。
例如此前百里鸿登基,秦枭封王,楚九辩从天而降等等,这位史官都如实记录了当时的情况。
再比如此前的河西郡洪涝之事,在他笔下或许只留下几句前因后果,但其中调查的过程,荀修然与荀家其他人也费了不少力气,甚至当时荀修然还特意找上了秦枭,问他河西郡的具体情况。
秦枭不在乎后世之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是有什么说什么,连自己如何亲眼瞧着人被凌迟都说了个清楚明白。
而楚九辩也眼瞧着这位史官挥毫,在纸上写下【宁王秦枭动用凌迟之刑】等字样。
还有此前的中秋宫宴,荀修然一个无品级的官员,也坐在宴席末尾,应当是把宴会上的事都都记下来了。
而今日的宴席,是百里鸿登基后第一次与藩王见面,荀修然自然要在场记录。
楚九辩此前也命人单独隔开了一个屏风,备了桌椅、热茶和餐食,方便荀修然工作。
“入座吧。”
楚九辩道。
荀修然躬身应是,而后就退去了那单独的座椅上坐下,身边还燃着炉子,笔墨纸砚也都准备齐全。
他刚坐下没几息,百里明也同蒋永寿一起走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