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了的顾平安,在考虑在城里买房的事。
他如今有钱,有不少的钱,之前在黑市收的钱,他几乎都捐了出去,但他还有之前赢来的钱,以及签到得到的现金。
这些是真正属于他的钱。
第二天是休息日,顾平安却一早就起床了。他答应教小春燕和小春芬识字,这是昨晚饭桌上说好的。
两个小姑娘兴奋地拿出老叔用过的旧课本,认真听讲。顾平安不仅教识字,还讲了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科学常识,引得其他孩子也围过来听。
教完课,他又出去在生产大队转了转。
他骑着自行车在村里转悠,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改善家人的生活。直接给钱给物固然好,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他看到村里有不少妇女在做针线活,灵机一动:或许可以弄几台缝纫机,组织她们加工些东西去卖?但这年头私人买卖风险太大,得想个稳妥的办法。
一个个想法在脑海中闪过,又一个个被否定。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做事必须谨慎,不能太过冒进。
傍晚,顾平安坐在院里的老槐树下,看着夕阳西下。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派宁静的乡村景象。
他知道,这种宁静背后是普遍的贫困和匮乏。而他,有了改变这一切的能力和机会。
“一步一步来吧。”他自言自语道,“先站稳脚跟,再图发展。”
周一回到钢厂,顾平安发现自己的地位明显提升了。工友们主动打招呼,年轻学徒恭敬地叫“顾师傅”,就连王科长见了他也点头微笑。
厂里给他分配了更重要的任务——参与新设备的安装调试。这是苏联援建的一条轧钢生产线,技术先进,但也复杂得多。
顾平安如鱼得水,在新工作中大显身手。他不仅能快速理解图纸,还能发现设计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有次甚至纠正了一个苏联专家图纸上的错误,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小顾,你这水平,当个技术员绰绰有余了。”李师傅感叹道,“要不要考虑去考个工程师?”
顾平安心中一动。工程师在这个时代地位崇高,不仅待遇好,社会地位也高。若是能成为工程师,对他和家人都大有好处。
但他只有初中学历(原主的),考工程师需要足够的工作年限和推荐机会。
“我还年轻,得多学习。”顾平安谦虚地说,心里却开始盘算如何提升学历和能力。
下班后,他不再直接回家,而是去厂里的技术图书馆学习,或者向老师傅请教问题。周末则进城逛书店,寻找技术书籍。
一个月后,顾平安领到了一个月的正式工资。
他给家里添置了不少东西,还买了一台收音机——这在那时的农村可是稀罕物。
每天晚上,顾家院子里都坐满了听收音机的邻居。新闻、戏曲、革命歌曲。。。。。。小小的收音机打开了村民们通向外界的一扇窗。
顾平安坐在人群中,看着父母脸上自豪的笑容,心中充满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