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侯爷甚至生出了一些隐秘的快意和骄傲感,户部这个地方,郑首辅都干不好,自己却干成了尚书,说明自己还是比郑首辅厉害些的。
【只可惜,官场上的关系,盘根错节,即便是有钱,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无法像在科举上一样,助力他一路通关。郑首辅在户部干了三个月就想跳槽了,可是京官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有些坑被别人早早就盯上谋划了,根本轮不上他,所以他在户部干了三年……嘻嘻……】
看到郑首辅吃了瘪,江遐年就忍不住笑出了声,没有能力就是没能力,人不行不能怪路不平。
大家本来是不想笑的,只是听到江遐年嘻嘻的时候,大家就都忍不住了。
慧敏公主先“扑哧”了一声,又赶紧抿嘴忍笑。
其他人在带动之下,也终于绷不住笑出了声。
江达年一个没防备,口中含着果酒,又忍不住笑了,一下子就呛住了,顿时就咳得惊天动地的。
不仅桌上的人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了过去,连附近桌的人也看了过来,皇后还派身边的嬷嬷来关切了一番。
这样一来,倒是把大家忍不住笑出声的破绽,给掩盖了过去,让江遐年都以为,是自家不省心的三哥呛着了。
默默背锅的江达年:好吧,又是我!果然还是得靠自己扛!
江遐年吸取了自家三哥被呛到的教训,吃东西的时候小心了一些,没有一心只顾着吃瓜了。
【在户部的三年,郑首辅是一点成绩都做不出来,就算是有了功绩,也会被更有背景的人抢走——当然,那些抢了他功劳,还甩锅和推活儿给他的人,在他上位之后,都没有好下场——这老登还挺记仇,只是一些职场比较常见的小事,结果他就让人家仕途尽毁,甚至家破人亡?啧啧……那我们侯府命还挺硬嘞,和郑首辅敌对了那么多年,又被皇帝打压着,竟然还好端端的。不过,后来下场那么惨,也是正常,郑首辅就是把敌人往死里整的人。】
之前还以为,侯府的结局,一个是因为皇帝的故意打压,另一个是靖国人的努力,现在看来,郑首辅的私心也是重要原因。
老侯爷仔细回忆了一下,那些曾经同朝为官的人,好像不少确实和郑首辅不大对付,然后因为各种问题被抓了把柄,大多是杀头抄家流放的结局……
嘶——想到这里,老侯爷不由得心里一紧,背上一寒,难道这就是郑首辅给他所有的敌人准备的套餐?原来侯府不是唯一那个,也不是第一个,应该也不是最后一个!
只是因为侯府根基深,民间威望高,不如其他人家好下手,所以才坚持了那么久。
想到最后,老侯爷握了握拳,没想到还是托了祖宗的福,侯府才能坚持,只可惜后辈们不够警觉和聪明,没有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幸好小年年来了,提前了十年给他们报信,否则侯府真的难以挽救回来了!
再看向小孙女时,老侯爷的眼神更加慈爱温柔,虽然不能直接说,但他心底里已经认定,这来历奇特的孩子,就是福星!哪怕她是异界之魂,与旁的小孩不同,那也是福星!
江遐年对自家祖父那浓得化不开的慈爱,毫无察觉,依旧沉浸在吃瓜和对郑首辅的嫌恶之中,【这人不仅记仇,还心黑手狠,毫无底线,兴国这朝廷,被他这么瞎搞了几十年还没直接塌掉,真是祖上积累深厚啊,否则还经不起这么造。他在户部混了三年,熟悉了朝廷各处的职责和运行方式之后,为自己选了一个好去处——大理寺。这事儿,靖国那边本来不同意的,相对于户部,大理寺显得没有那么多肉眼可见的好处。还觉得是郑首辅无能,所以在那么好的地方混不出个名堂——这话没毛病啊,科举从县试开始就靠着买题的人,确实无能!】
抓到机会,江遐年就要骂几句,让大家一边生气一边爽,还怪上头的。
【不过,郑首辅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将合作者——也就是那个所谓的‘富商岳父’说服了,然后人家就背着上峰的命令,帮着郑首辅换到了大理寺。嚯!郑首辅果然是个拿捏人心的人才,竟然说得忠于靖国的细作,都违背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不过,既然在户部混不出来,那在大理寺的时候,应该使用了非常手段吧?系统,将郑首辅在大理寺做的那些事,先提出来看看!】
系统智能了一些,江遐年越发把握住了吃瓜的精髓了,那些细枝末节的可以慢慢看,先吃这些主要的瓜,免得自己吊着心,吃不香睡不好。
其他人对这个做法十分赞同,特别是太子和慧敏公主,要是不及时吃瓜,等到宫宴散了后,小年年回去了,他们可就什么瓜都吃不着了!
系统将大理寺部分点亮了,江遐年一眼扫过去,又忍不住发出了于谦的“嚯,好家伙!”
【这郑老登果然是个损人利己的天才!他到了大理寺,大理寺本来是负责复核案子的,京兆尹等处查完的案子,大理寺负责审查查案的证据、结果和判决,但郑首辅过去了后,就凭着一手‘自己制造案子自己查’的技能,把别家查案的活儿都抢过来了一些……】
江遐年也是没想到,原来现在京兆尹—大理寺—刑部这样的格局,是在郑首辅的影响下形成的,不是本来有的格局。
【不是,原先的皇帝就没发觉问题么?本来几大司法衙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这个系统就能正常运转,被郑老登这么一搞,本来没什么大漏洞的司法系统,岂不是权责不明起来?这样就给了那些恶人多好的钻空子的机会!难道皇帝只想追求破案率,根本不在意司法系统紊乱后,对整个国家的运行造成的影响?】江遐年表示不解。
太子和老侯爷也深思起来,这情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朝廷从上到下都没发现不正常吗?
只是那个时候,老侯爷还在军中,而太子还没出生,两个人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多少头绪来。
这些老黄历,只有一些老臣还记得,但朝中还存留的老臣可不多了,不少人还没机会成为老臣,就被郑首辅——不对,该叫郑老登,给打压下去了,甚至被搞死搞得家破人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