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露重,万籁俱寂。
都尉府书房内,宽敞而肃穆,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黑漆书架,其上整齐码放着成卷的竹简与帛书,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陈旧纸张特有的气息,混合着角落里青铜兽炉中缓缓逸出的、清冽的松木炭香。一座造型古朴的青铜仙鹤衔灯树立在书房中央,九朵灯焰稳定地燃烧着,跳跃的金色光芒将室内照得亮如白昼,也在光洁如镜的乌砖地面上投下长长的、摇曳变幻的影子,仿佛无声演绎着人心深处的波澜。
赵空端坐在紫檀木书案后,身着一件深青色云纹杭绸常服,腰间松松系着一条玄色丝绦,并未佩戴他从不离身的太极剑。他刚刚结束晚间的调息,周身气息沉静内敛,如同深潭之水,波澜不惊。
指尖轻抚过刚送来的军报,目光却不由自主飘向窗外——庭院那端,太守书房灯火通明,映出那个熟悉的挺拔身影。
与太守府共享的庭院,此刻早已被初冬浓重的夜色完全吞没,唯有廊下悬挂的几盏气死风灯,在凛冽的寒风中顽强地摇曳着,透出几圈昏黄而模糊的光晕,勉强勾勒出假山嶙峋的轮廓和枯树枝桠的寂寥剪影。
而在庭院的另一侧,那间象征着南阳郡权力核心的太守书房,同样灯火通明,暖黄的光线透过细密的窗纸,将一个熟悉而挺拔、此刻却微微前倾、仿佛承载着千钧重负的身影,清晰地投射出来,正伏案疾书,笔走龙蛇,仿佛一尊不知疲倦的雕塑。
赵空的指尖无意识地、反复地摩挲着手中那支温润莹白的玉质笔杆,冰凉的触感却无法平息他心头萦绕的那股难以排遣的、沉甸甸的忧虑。自那日蔡讽在府中设宴,看似闲谈实则步步为营地正式提出联姻之议后,他敏锐地察觉到,自己这位情同手足、誓同生死的大哥,身上那股与生俱来、宛如绝壁孤松般的孤高之气,似乎又沉淀了几分,化作了一种更深沉、更难以触及、几乎要与这冰冷夜色融为一体的寂寥。
他太了解孙宇了,了解他那颗被雄心壮志和家国天下填满的、几乎容不下其他琐屑的心,了解他为了心中那片宏图霸业可以如何近乎严苛地克制、甚至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的情感与偏好。接受蔡氏联姻,纯粹是出于稳定南阳大局、联合本地最大豪强的政治考量,是这波谲云诡的乱世中,权衡所有利弊得失后,最理智、却也最显无奈的选择。
可正因如此,看得越是分明,赵空才更感到一种无声的、尖锐的痛惜,如同细密的针扎在心头。有些担子,注定要由最硬的肩膀来扛;有些路,也注定只能由最孤独的灵魂去闯,去承受那一路的冰霜与寂寥。
他轻轻放下那支仿佛也沾染了他心绪的朱笔,笔尖在砚台上留下一点残红,如同泣血。
他起身踱至窗前,伸手推开一丝狭窄的窗缝。凛冽的、带着枯枝与尘土气息的寒风立刻像找到了缺口般钻了进来,带来刺骨的寒意,也吹动了他额前几缕未曾束紧、略显凌乱的发丝。他深深吸入一口冰冷彻骨的空气,那寒意直透肺腑,试图让脑海中纷乱如麻的思绪能借此清晰一些。
不由自主地,脑海中浮现出许劭先生当初护送重伤垂危、几近油尽灯枯的孙宇,千里跋涉,突破太平道与各方势力重重围堵,历尽千辛万苦才险死还生返回南阳的场景。那时的孙宇,奄奄一息,倚天剑却始终紧握在手,那双即便在昏迷中也偶尔睁开的眼眸里,燃烧着永不屈服的、令人心折的火焰。也想起了这一路走来,那位总是安静跟在队伍后方,沉默少言,目光却如同最忠诚的影卫,始终胶着在孙宇身上,片刻不离的江南女子——南宫雨薇。
她那双眼眸,平日里如同笼罩着江南三月迷蒙的烟雨,氤氲着化不开的温柔与朦胧,可每当视线落在孙宇挺拔而偶尔流露出疲惫的背影上时,便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毫不掩饰的、几乎要满溢出来的担忧、倾慕,以及一种近乎虔诚的、无条件的追随。
那般清晰可见、纯粹炽热的情意,如同暗夜中的萤火,虽不耀眼,却执着地闪烁,莫说他赵空,便是蔡邕公那般超然物外、洞察世情的长者,蔡讽那般老谋深算、喜怒不形于色的政客,乃至心思各异的蔡之韵、蔡瑁等同辈,又有谁看不真切?
那分明是深陷情网、难以自拔、将一颗心毫无保留奉上的小女儿情态,纯粹得令人心颤,与这充斥权谋算计、冰冷交易的宛城官场,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只是……赵空眉头深深蹙起,形成一个饱含忧虑的川字。
蔡讽与蔡瑁,出身荆襄顶尖世族,数代积累,门第之见早已如同呼吸般融入血脉骨髓,成了不可动摇的信条。他们或许碍于蔡之韵的闺中情谊,或是维持世家表面的风度,对南宫雨薇、苏笑嫣能以礼相待,表面维持着一团和气,但这与从心底里真正认可其身份地位,完全是云泥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在蔡讽这等将家族声誉和士族清流身份看得比性命还要重要、视之为立身之本的老牌世家代表眼中,士族与地方豪强之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泾渭分明的天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士族再清贫,持的是累世积累的清誉风骨,是经学传家、诗礼簪缨的文化正统与政治资本;而南宫家再富有,在江东根基再深,也不过是籍籍无名、靠武力和土地起家、缺乏文化底蕴与清望的“浊流”豪强,是上不得台面的地方势力。更何况,南宫家还有那段资助黄巾、意图不轨的,足以让整个家族瞬间倾覆、万劫不复的旧事,这更是蔡家这等向来标榜忠君体国、维护朝廷正统的士族所鄙夷、不齿,甚至要划清界限的。而蔡邕公,身为当世鸿儒,海内文宗,学问渊博如海,其关注点自然更多放在学识修养与品行操守上,对他那位蕙质兰心、精通典籍、言行举止皆符合士族规范的义女苏笑嫣,自是更加看重、亲近,时常亲自指点学问,这也是人之常情,符合其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