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宴文
转眼到了除夕,农家一年到头不知疲倦的耕种,唯有过年,农人才舍得放下手里的家伙什儿,静享这来之不易的休憩时光。村落间人声鼎沸,杀猪宰鸡,好不热闹。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丰收年。
一整年无灾无难,田沟村上上下下都有收成,老李家更不必说,有粮有豆,有棉有菜。
更重要的是,老李家有了个读书郎。
李家康从村塾里带回了一副红纸联,还有好几个大福字。李家人人不识字,这是头一回,李家的大门口贴上了春联。
赵氏一早烧了浆糊,李瑜数九寒天拿着麻布将门外的两墙壁拂净积雪与灰尘,李老爹对着家中牌位拜祭过老父母,才净手更衣,小心翼翼地将李家康带回来的春联贴到了门两侧。
这是方家村村塾先生特地给新学生们家中写的春联,聊表新春祝福,让学生们贴在家中门楹,彰显家中子弟识文断字,更有招福纳吉之意。李家康带回家来的时候,可把李老爹兴奋坏了。这红纸泥金,遒劲有力的字,颇让李老爹震撼。反复观阅几次,连连击掌称好,半晌之后李老爹才想起来问:“这写的啥字?啥意思?”
李瑜一边对着红纸黑字心中默念,一边听到李家康在耳边沉着回答:“年年有余庆,家家乐生平1。”
大概是考虑到了初学儿童们的识字能力,春联并不复杂,李家康也随即解释:“就是家里丰收有余粮,喜乐平安的意思。”
李老爹和赵氏都笑逐颜开,抚掌称赞,“这意头好!”
李家门口贴了春联,这在田沟村里可成了一桩新鲜事。
大年初一,村人们相互串访拜年,不少人都停在老李家门□□头接耳,“哟……这李大哥咋也贴上红纸了?”
字是没人认识,甚至都没多少人说得出这叫春联。
但大家依稀都记得,“哎……去年是不是孙家也贴了?”
“孙家有钱,人家那贴老年头了。”“这玩意儿是不是庙里请的?吉利?招财?”
“这写的啥你都不知道,咋知道人家招财?”
众人议论纷纷,眼神中的向往与艳羡很分明,这明显取悦了李老爹。李老爹也没想到,送儿子去读书这么快就有了收效,一下让他老李家在村子里和孙家齐名了。他站在大门口,两手使劲往棉袄里揣,冷风刀子一般刮他的脸,也不妨碍他热情高涨地一遍遍给人解释:“这叫春联,是我幺儿去隔壁方家村的村学里读书,人家先生给赠的。人家孙家的也是往年先生赠的,我家孩儿和孙小郎一处读书呢!”
然后扯着嗓子喊人:“康康,来,给你叔叔伯伯读一遍这是啥!说说啥意思来!”
李家康如何能违拗李老爹的意思,每回李老爹一喊,他必得从温暖的房中出来,先给邻里长辈们作揖拜年,再重复地朗诵春联上的字句。村民们没想到李家出了名的病小子竟识起了字,既称赞李老爹有本事,能送儿子读书,又不住鼓励李家康,“好孩子,将来考个官儿,带着你爹娘进京城享福去!”
这一波接一波的人,让李老爹出足了风头,也尝尽了家里有个读书郎的甜滋味。
却不想,李家康身子素来薄弱,这般在外面迎来送往,他很快就受了寒。晚饭时,李家康连打了几个喷嚏。赵氏警醒起来,伸手一摸儿子额头,果真发起热来。赵氏气得直跺脚,头一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丈夫,“孩子什么身子骨儿你没数?一共十个字,难道你就记不住,偏要孩子出去说?”
好在不算严重,赵氏抱来自己的棉被给孩子捂上,又熬了浓浓的姜汤给灌下,她亲自守着李家康整整一宿,及至次日天未亮时,李家康总算退了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