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时间里,两人坐在陈茵身侧,学习看诊。
午休时,陈茵带着人再去王启轩的病房巡查一遍,发现患者竟然已经能够独自下床活动,面色也不似之前灰败。
三人看见陈茵的身影,和看见下凡的神仙也差不了多少。
“陈大夫,您来了。”
“你快坐。不过短短一天的功夫,孩子就恢复成这样,真不愧汤主任口中的‘神医’二字。”
“两位言重了。我是来检查一下病人目前的状况,看看是否需要根据变化的病情更换药方,还请患者坐在床上,我方便进行脉诊。”
两人一听,连忙推着儿子坐在病床上,恭敬地请陈茵动手。
在脉诊之前,陈茵详细问了一下今天服药后的身体的变化。
王母看了儿子一眼,迅速将所有的情况道出。
虽然没有昨天第一剂药下肚后腹疼的变化,但是今日上厕所的频率还是有些不同寻常。
加上陈茵自己观察的舌诊和脉诊的变化,她果断将第一副药方上的生半夏除去,酒大黄和鲜生姜用量减半,再加入生黄芪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行,待会儿家属去药方更换一下方子,暂时吃上两剂,明天我再来看看情况。”
“多谢陈大夫!多谢陈大夫!”夫妻俩异口同声地喊道。
之后,陈茵又去楚怡的病房看了一眼,结束巡查的工作。
如此循环往复,新惠民堂第一周的六天正常门诊工作结束。
因为医馆很特殊,之前直接没有休息的时间,但是现在医馆变大,一切的规章制度也要走上正轨。
陈茵依照县医院的例子,规定五天门诊,周六日休息,只安排两位医生轮值。
至于她自己,也可以趁着这个时间,赶往市区完成保健局的任务。
只不过开业后的第一个周末,陈茵并没有离开,而是跟着柳梦溪和齐闻仲两人,一起在医馆看诊,防止有紧急情况发生。
柳梦溪和齐闻仲是在看诊,陈茵则是在教学吴青鸾和吴玉珠。
在今年秋季吴玉珠结束小学课程,顺利考上镇上的初中后,她决定将两人收走弟子,安排教学事宜。
吴青鸾和吴玉珠本来就对中医感兴趣,又一直崇拜陈茵。
选定一个良辰吉日,在家人们和其他几位大夫的观礼下,正式拜了陈茵为师父。
遵循传统教学模式,两人在之前的时间里以埋头苦读为主。
现在新惠民堂再次在镇上开门,与中学距离很近,周末时两人就可以跟在陈茵身旁学习。
陈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带着两人整理药材和药柜。
“做一个好的大夫,辩识药材的能力不可或缺。来,你们俩看看我手里的两种药材,哪一种是上好的薏仁?”
两人一听,迅速睁大双眼,往陈茵双手掌心中两种极为相似的药材看去。
两人先是看了看外观有何不同,又闻了闻气味。
吴青鸾习惯性地想要后位发言,吴玉珠却不给她这个大弟子推脱的机会,轻轻推一把吴青鸾的后背。
“大师姐,你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