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以时稍微还是有一些情绪挣扎的。
但是,晕晕乎乎的蒋行舟就完全没有了,他只隐约地听明白了这些酒是他爸爸的,且妈妈又用之后。想起这一周他对爸爸的气,就开了口,跺着脚催促她妈妈:“妈妈,赶紧拿!”
程以时:“……”
怎么说呢,她儿子好像比她更入戏。
此时,南城红方公社。
蒋彦辞“阿嚏”一声。
怎么了?谁在惦记他?
第56章
1982年后,法律修改后,曾经叱咤风云的“人民公社”经历“政社分开”改为乡政府。
红方公社亦是如此,不过尽管经过改制,红方乡当地的居民中依旧保留着“红方公社”的叫法。
毕竟,公社的历史影响深远,曾是一代人的记忆。
南城市政府办公室来红方乡考察,说起来跟上一回的外商投资也有关系。
那条被外商选择的街道由于年代久远且房产归属人划分不清晰等多种原因,最后导致项目中断。
市政府对于之前这个项目投入了人力物力,却没有一个比较不错的结果有些失意。因此,当一个从M国归来的侨胞携带大额外资表示想要在红方乡办理一个大型农产品加工基地后,市委办当即便抽调了骨干成员陪同这位外商来考察调研。
外商姓杨,名凯,英文名叫David。早些年父亲跟着一些倒腾文玩的人去M国,在当地娶了一位同样有着华国血脉农场主的女儿。
入赘以及文玩,让他父亲在M国积累了原始财富。后来杨凯出生后,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并靠着犀利的眼光迅速在农产品加工业站稳脚跟。
六年前杨凯父亲去世。临死之际得知国际市场开通,华国市场开放,便留下了要魂归故土的遗言。
常春藤名校毕业的杨凯无疑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懂得遵守遗言的人。
因此在国际审批通过他的资料后,他处理完M国的一些琐碎的事情,便坐上了国际航班回到了华国。
落地首都,辗转来到南城,所见所闻都让他血脉偾张,那是一种来自灵魂的呼唤。
尤其是当他看到红方乡那一望无际的乡野时,他感觉到他的心脏在颤抖。
从那一刻起,他便清醒地知道,他这一趟回来的目的是什么。
是把技术带回父亲的故土,带给他的国家。
杨凯是外商带着外资,所有陪同的人员都是在为他服务。
因此,一个作为向导的老乡很紧张,但是他还是有条不紊地介绍了南城红方乡的土地种植情况。
“之前大米产量都不高的,湖省的杂交水稻种普及过来以后,逐年的水稻产量才高了一点。老百姓这才有了足够的粮吃。”
“那些年人都穷,家家户户都吃红薯饭,现在能吃细粮,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
老乡向导一一为杨凯讲述着这些年的生活变化。
陪同人群最后面,市委办投资科科员王维维戳戳蒋彦辞,小声地说:“这个David千里迢迢就过来投一个农产品加工厂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他不太理解,南城到处都是可以投资的产业,干什么非要千里迢迢奔波折腾到一个乡镇投资一个农产品加工厂。
蒋彦辞没有着急回答他,瞥他一眼,拢了拢外套,乡里平阔的土地有风,吹到人身上会有一些冷。
过了一会儿,才听到他平静地说:“你知道这橘子跟一个橘子罐头的价格差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