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的,拉维少爷,这些东西……现在真的卖不出去啊,完全没有市场……”马尔霍特拉努力组织着措辞,尽量委婉地提醒,生怕触怒了女婿,“您可能不太了解最近的行情。最近两年,我们拉贾斯坦邦确实是干旱严重,棉花减产。但偏偏隔壁的古吉拉特邦和旁遮普风调雨顺,棉花大丰收。这就导致我们这边纺出来的粗纱和低端布料,成本更高,没办法和其他邦竞争。”
他叹了口气,继续解释:“再加上现在经济不景气,大家手里都没钱,普通人买布做衣服,要么选择更便宜的人造化纤布,要么就继续穿旧衣服。这种厚实的粗布、帆布,除了少数工厂做包装袋用,根本没人要。我们生产出来,恐怕连电费和维护机器的钱都赚不回来……”
他的言下之意很明白:这根本就不是一门生意,纯粹是赔钱赚吆喝,还不如直接施粥来得划算。
“没事,这些都不是问题。”拉维却依然只是笑了笑,语气轻松,仿佛根本没听到那些市场分析。
他本来就没打算生产什么纱丽、托蒂之类的成品布,更没指望把这些粗布卖给印度国内的穷人。
他的目标,是生产厚实的棉布,乃至下一步的棉绒内衬,为生产御寒的棉大衣、棉裤做准备,然后卖给即将在寒冬中挣扎的前苏联地区的“穷哥们”。
“……”
马尔霍特拉见拉维态度如此坚决,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最终只能化为一声无奈的叹息。
算了,也许拉维少爷的目的根本就不是赚钱,只是为了给那些难民找一个看起来像样的工作,维持他们的尊严吧。
马尔霍特拉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就当是破财免灾,花钱给自己的女儿和家族买个善名和稳固的靠山了。
拉维不再理会岳父的担忧,饶有兴致地继续往车间深处走去。
在检查一排纺纱机的时候,他意外地在车间角落发现一个体积更大、结构也更复杂的机器,上面连着许多管道和料斗。
“这是干什么用的?”拉维指着这台机器,好奇地问。
“哦,拉维少爷,这是清花机和梳棉机。”马尔霍特拉上前解释道,“工坊用的棉纱需要先用它把原棉里的杂质、棉籽清理干净,然后再梳理蓬松,才能送到纺纱机上纺成线。这机器就是做这个预处理工作的。”
“清花?梳棉?”拉维眼睛一亮,乐了。
这样一来,产业链就更完整了。他甚至可以直接采购原棉,自己完成从预处理到纺纱的全部工序。
那么,未来如果棉花原料充足,成本控制得当,生产棉大衣的构想,可行性就更高了。
除了棉大衣,拉维还顺便思考起,以后这座棉纺工厂,有没有更广阔的前景。
毕竟做军大衣只是想趁火打劫,想要赚大钱,还是要思考一些持续赚钱的路子。
印度、棉花,想着想着,拉维脑子里却忽然跳出一个想法。
一部后来轰动印度乃至世界的经典印度电影情节,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重生之前,拉维闲暇时也会和女朋友去电影院看电影,一些口碑好、立意深的印度电影,他挺喜欢看的。
印度电影总能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探讨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给人留下挺深刻的印象。
那部《印度合伙人》也同样如此。
这不,拉维身处印度,看着眼前的棉花和纺织设备,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又被广大网友们戏称为《护垫侠》。
讲述的是一个印度男人,出于对妻子的爱,不忍心看到妻子在月经期使用肮脏破布带来的健康风险和屈辱,不顾全村人的嘲笑和世俗的巨大压力,呕心沥血自行研发低成本卫生巾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故事。
电影里的故事背景,是在1998年的印度农村。
而现在才1991年,距离电影原型人物阿尔特姆·哈拉巴德开始他的研发,还有七八年。此时的印度农村,女性经期卫生状况更加堪不忍睹。
电影里说的很清楚,在1998年的印度,全国有超过5亿女性,但能够使用上卫生巾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二的都市女性。
而现在才是1991年,印度正处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外汇枯竭,进口商品价格畸高,这个比例只会更低,可能连百分之五都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