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陕西各府州县会把公文发给他,甘肃也会,青海的康宁府从上个月开始,也开始把他当做收发员了。
实际上康宁府是从四个月前开始的,只是风灾把黄源驿当浮桥的船给吹跑了,路上就卡了俩月,直到上天猴北上,风灾刚好过去,顺手修好了桥,开春的文书,上个月才终于送到。
张缙彦对毫无意义的文书工作,其实并不反感……他真正忧虑的,是别人压根儿就不该把文书放到布政司。
这事没人管,恰恰说明了元帅府的吏治混乱程度。
他稍稍调整心情,对刘承宗低头拱手,道:“回大帅,卑职于布政司任职,掌管陕西公文往来,遍观帅府吏治,可谓触目惊心。”
“帅军各旅驻防各地,自筹军费粮草如国中之国,效法藩镇故事,圈地围猎牧羊放马,盐粮矿产搜刮专营,大帅专事征伐,对其不管不顾不闻不问,长此以往,卑职深恐……亡国有日。”
这话,张缙彦说的是情真意切。
在元帅府,张缙彦是少数怕元帅府散架的官员。
真怕。
本身他就是大明的进士和官员,前途无量,早晚回去做京官,干几年外放,高低混个正六品。
县太爷才正七品,正六品在文管系统里,虽然比不上知州知府这样的土皇帝,但也是六部各省分司主事的级别。
职权范围内跺一脚,一省都有轻微震感。
但赶上了这年头在陕西干了两任知县,归附元帅府,这算投敌叛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奸臣了。
当然奸不奸的,张缙彦并没有那么在乎。
他就被命运放在刘承宗东征的时间,陕西这个地方,也没有选择余地。
陕西的官员在这场浩劫中,有一个算一个,要么死要么降,没有其他下场。
毕竟丢了官跑回中原,也一样是下狱论死。
而找死,并不在张缙彦的选择之中。
张缙彦是天启元年河南乡试的经魁之一。
各省乡试,四书题是必考,五经则是选考,自选经书作为专经,只考专经的题。
五经的五个第一,就是本场乡试的经魁。
张缙彦的专经,是易经。
易,变化。
六十四卦象,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爻的象辞,都是指导贵族在不同环境应对变化,妥善生存的行为准则。
核心思想,在第一卦的象辞中就已经说明: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依然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规律。
张缙彦学到的所有道理,都是在教他顺势中正刚健、履险静待时机,并没有寻死那条路。
但元帅府若是没多久就散了架,会显得他的选择很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