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第四十五章
酉时中,暮色四起。
杜悯带着孟家一行人在穿行了数条小巷后,阴凉的穿堂风里多出一股燥热的羊肉香气。
“就是这里。”一个简陋的门洞外飘着一面褐黄色旗子,旗子上写着一个“胡”字,杜悯介绍说:“这家店的女东家是个胡人,她做得一手正宗的西域菜。二嫂,你们没来过吧?”
孟青摇头,“没有,这家店藏得也太隐蔽了,要不是你领路,我怎么也找不到这儿来。”
穿过门洞,入眼是一个宽敞的后院,后院里葡萄架繁多,粗壮的葡萄藤吐丝结网般在院落上空织出一张绿网,灿烂的晚霞穿透藤叶缝隙,斑斓的红霞落在夯实的黄土地面上,光斑点点,很是耀眼夺目。
孟青恍惚觉得她来到西域,这个小院太有西域风采了。
“杜学子,好久没见你了。”一个带有浓郁口音的妇人迎上来。
杜悯颔首,他领着一脸恍惚的孟家人走到西南角的葡萄架下,跟妇人说:“康婆,上三斤羊肉,五个古楼子,五个蟹黄毕罗,再给我们每人上一碗三勒浆。”
妇人记下,她迅速离开。
“孟叔,潘婶,二嫂,坐。”杜悯说,“这家店的饭桌都在院子里,没有包间。”
“挺好,挺好。”孟父盘腿坐在蒲团上,他看一眼面前的矮几,说:“这家店多是文人雅士来吃饭吧?这种矮几在平民家不常用。”
“开在儒教坊,客人肯定都是读书人。”孟母接话。
杜悯掏出手帕擦擦桌面,说:“客人多是附近的坊民,不全是读书人。用这种矮几是胡人的生活习惯,西域被汉朝统治的年岁颇久,汉朝遗风在生活用具上凸显得较为明显。胡人来到中原讨生活,大多数对故土很是眷念,他们会在生活方面刻意遵循原有的习惯,这让他们在异乡有一种回到故土的安定。比如我们进门时的门洞,还有这宽阔的院落,以及葡萄藤编织的遮阴网,这些跟我们吴县本土的民居全然不同。”
孟父听得津津有味,他看向孟春,说:“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什么都知道,一件小事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孟春:……
“你跟我说做什么?我又不是能读书但不好好读书。”他不高兴。
孟父愣了一下,他脸上的兴味顿时大减。
“这附近还有其他好吃的食肆吗?”孟青转移话题,“三弟,你跟我介绍介绍,以后我们过来吃饭。”
杜悯的目光在孟春身上打个转,随即若无其事地玩笑:“你们想吃外食的时候喊上我,我领路,你请客。”
孟青意外他会说俏皮话,她调侃说:“你也不是做生意的啊,算盘怎么打得这么精?”
杜悯哈哈一笑,他说起正经的:“我就是陪谢夫子会见友人的时候来过两次,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没来过,我对这附近不熟悉。你们要是有兴趣,他日空闲的时候过来转转,问问附近住的老人。”
“上菜了。”康婆吆喝一声,她先端来五碗三勒浆,在每人面前放一碗。
“孟叔,听我二哥说你喜好喝酒,你尝尝三勒浆,酒劲要是不够,待会儿让康婆上葡萄酒,店里的葡萄酒是她自己酿的。”杜悯招呼说。
孟父摆手,葡萄酒就
太贵了,他端起酒碗抿一口,说:“喝这个就行,我不贪酒,喝酒也就是图个滋味。”
香喷喷的烤羊肉端上桌,接着蟹黄毕罗和古楼子也端上来了,杜悯招呼大家动筷,“孟叔,潘婶,二嫂,孟小弟,都别客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