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安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从小就展现了惊人的记忆力和语言天赋。
他时常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养不好这样聪明的孩子。
因此在祈安周岁的时候,他给自己请了个夫子,跟着夫子读书,从三百千到四书五经,再读历史,诸子百家。
可他学的这些东西并没有派上用场。
祈安在四岁时遇到了一个很厉害的夫子,是致仕的帝师沈黎。
沈大人是来怀宁县探望故人,不知怎么瞧上了祈安,便在怀宁住下,并且将祈安收为关门弟子,悉心教导。
这一教就教了八年。
八年后,沈大人归京,希望带着祈安一起走。
沈大人说祈安天资卓越,如果留在怀宁县实在是浪费天赋,而京师首善之地,对于祈安的未来将有无尽的好处。
沈大人还说,祈安是他的关门弟子,如果能去京城,那么他的一切人脉和资源都可以用在祈安身上。
在哪里对祈安的未来更好,这根本不用思考。
他作为祈安的父亲,理应为祈安做出更好的选择。
再加上他在怀宁县,已经在一天又一天无望的期盼中几近疯魔,于是在祈安十二岁这年的春天,他们父子离开了怀宁县。
而这个选择,成了他一生的痛。
后来他才知道,在离开那年的秋天,暮秋因为打猎受伤残疾,而郭家人终于撕下多年的人皮面具,露出锋利爪牙,对暮秋极尽折磨。
可那时的他什么也不知道,他处理了手中的产业,陪着祈安去京城求学。
他本身是个孤儿,祈安又是他捡来的,这样的身份自然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沈大人便将他记在族里一个孤寡老人的名下,并且为他编了个亡故的妻子。
从此他改名叫沈清和,祈安也改姓沈。
祈安有了身份,就可以科举入仕。
沈大人觉得祈安年纪小,可以多学几年,在十八岁以后再下场,一鼓作气考到会试,最好能拿下状元之名,一鸣惊人。
但祈安不听,十五岁那年执意下场。
祈安之所以如此着急,是因为他们曾约定,等祈安考取举人功名,就将祈安的身世如数告之。
祈安于读书之事确实有天赋,再加上沈大人倾力相授,初入考场便艳惊四座,县试、府试、院试皆是头名,秀才试便斩获小三元,之后的乡试更是力压群雄,拿下解元之名。
十五岁的解元一经问世便引来无数关注,不少人递帖相邀,但祈安一个都没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