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末将也赞同《杀胡令》。”陈幕站出来,支持何庄:“郑将军攻占皮岛、登陆东江镇。只有出《杀胡令》,才能唤醒东江汉人奴隶,同仇敌忾。否则,能否站稳东江,亦未可知。”
“陛下,虽然郑将军出《杀胡令》,情有可原,可这么大的事,还需请示陛下。若都任由将军们、由着性子来,还不得乱套?”祖泽润也忧虑道。
“陛下,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多尔衮溃退,定有《杀胡令》的功劳。”高第出列,也支持郑成功。
紧跟着,李忠、戚元辅、戚元弼、高杰、陈之礼也各抒己见,都同意出《杀胡令》,只不过,有的没有前提条件、有的必须要报陛下同意。
崇祯看众臣争论不休,轻轻一笑,看向两个随军出征的儿子: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
慈祥道:“慈炯、慈炤,你们跟朕出征,看的也多,走的也多,你们说说看,这郑成功私出《杀胡令》,是对、还是不对?”
这是崇祯皇帝的慈爱之问,也是一场直击心灵的考教。
定哀王朱慈炯和永悼王朱慈炤对视一眼,终于开口回话。
两个十六岁的翩翩少年,此时,都身着甲胄,腰悬绣春刀,出落得风流倜傥。
一路上,他们从看见死人的害怕、恐惧、呕吐,到见惯尸山血海的坦然、悲悯、见怪不怪,是经过了无数的厉鬼噩梦、看过了多少的伤残士兵。
“回禀父皇,儿臣以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郑将军此举,顺应百姓呼声,为辽东汉人作主。虽有大胆觊觎之嫌,但情有可原,不当罚、应当奖。”定王朱慈炯急忙道。
“回禀父皇,儿臣以为,郑将军敢于担当。此举,是行陛下之不能行。将所有罪责,揽在自己身上。”
“陛下可在攻破盛京,剿灭建奴皇室之后,再解除《杀胡令》,施恩于辽东。后世史书,将录父皇恩德。”
永王朱慈炤也侃侃道,而且,把最核心的问题,也点了出来。
崇祯微笑点头,甚是满意。
两个十六岁的儿子,能有如此见识,大明幸甚啊!
想他朱由检,自幼父母双亡,在宫中与兄长相依为命,自幼缺乏系统的帝王之学。
最终,天遂人愿,得以藩王身份,通过兄终弟及,继位大统,在位二十年,用力颇多、也失误颇多。
自己没有得到的,就会加倍补偿子女。
所以,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年满八岁,便开始读书。
朝中六部、内阁重臣、国子监祭酒,都给太子和两王讲过帝王之学。
工、农、商、财、兵、法。。。。。。均有涉及。
为的,就是不留遗憾,不被群臣所诓骗,成为大明帝国的合格掌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