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这话,众人当即暗松一口气。
陛下再次开口:“这次招诸位过来,除了公布案情,见证处理逆臣奸佞,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提拔有学之士、有能之士,弥补朝堂空缺。”
这话一出,不少朝臣的脸上立即露出丝丝若有若无的喜色,特别是那些临时得到诏令来参加这次朝会的小官吏,心里可真要激动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陛下又拿起一份圣旨,开口道:“珺儿。”
大皇子立即走上前去接过圣旨,在走回来,先出声喊道:“镇南将军、兵部萧将军、礼部崔德率尚书、户部李永安尚书、都察院司马弘御史接旨。”
听到自己的名字,四位大人立即走出队列,来到玉阶下,依次跪好。
大皇子展开圣旨,大声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朕临御天下,夙兴夜寐,赖股肱之臣共济时艰。镇南将军萧卿,整饬武备,戎马倥偬,守疆土以固金汤,筹帷幄而安社稷;礼部崔卿,典章明备,弘教化以正风俗;户部李卿,理财有方,足仓廪而惠黎民;都察院司马卿,铁面无私,肃纲纪以儆百官。四人者,或征战沙场,或运筹庙堂,皆殚精竭虑,克尽厥职,实为社稷之栋梁,朕心甚慰。
今特谕:萧卿等四人,着即入政事堂参知机务,襄赞中枢。望尔等同心同德,佐朕共理万机,以彰朝廷任贤使能之至意。自此当益加勤勉,恪尽职守,不负朕之倚重,不负天下之望。惟愿殚精竭虑,为国家图治,为百姓谋福,以成盛世之功业。
钦此!
”
待大皇子念完,四人立即领旨谢恩,全程并未表现出半分意外之态,很显然,这事几人早以知晓。
但是,剩下的朝臣皆露出了一脸的惊讶神情,因为加上未落马的彭俊文,就意味着这一届的政事堂由四人扩充到了五人。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有武将和御史进入其中,陛下的目的是什么,已是不言而喻。
政事堂主政官员确定好后,诸位大臣立即竖起了耳朵,因为接下来要确定就是下面几个主事部门的一把手人选了。连落马带升迁,这会儿这几个要害部门的一把手已完全空缺,这番场面,别说大楚,放在历朝历代都能堪称奇观了。当然,有人走就有人来,所以这会儿众人皆瞪大了眼睛,等待着人选揭晓这一刻的到来。
大皇子清了清嗓子,喊道:“吏部左侍郎薛仁齐。”
话音一落,便见到一位四十多的文士迈着方步,不快不慢地从走出队列。
四下的朝臣则齐齐转过脑袋,朝他投去艳羡的目光。
大皇子再次开口:“户部右侍郎胡怀安!”
“啊!”听了这个名字,李元吉精神一振,差点激动地跳起来。他想起了父亲的话,立即深吸一口气,安安稳稳地站好。只不过心里却一直在狂喊:“哈哈哈,胡伯伯升尚书啦!胡伯伯升任尚书啦!”喊完脚都忍不住动了一下,巴不得现在就走,把这个好消息带回去,让文秀第一个知晓。
各部门一把手确定后,就轮到二三把手了。这时,李元吉的心直接提到了嗓子眼,户部尚书的位置他不是没为自己的爹爹幻想过,不过也只是幻想罢了,从员外郎直接连越四级升到尚书,实话实说,他自己也觉得有些惊世骇俗了,所以刚才听到名字时心里并没生出什么波澜。但是,这二三把手,他还是有想法的,别的不说,光凭爹爹这些年的努力和成绩,他便觉得爹爹绝对是有资格的。所以他现在心脏正在“咚咚咚”地跳个不停,特别紧张。
李大人自然镇定得多,不过心脏跳动的速度也或多或少快了半拍,虽然从昨天开始他就一直在教训李元吉,可他自己也不傻,知道陛下让他参加这个朝会的目的。“金榜题名”“步步高升”皆是人生的大幸事,人人喜欢,他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在官场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早练就了一身的定力和耐心,而且心态也很好,不强求,不奢望,有则有,无则无,听天由命,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