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渊特意给前往南方行医的张小妹写信,让她速速归京,帮着张辅调理身体。
以卫渊如今的地位,已经完全超越张辅巅峰时期的地位了。
但卫渊能有今日,最离不开的人,就是张辅了。
所以,他不希望,张辅出事。
他希望,张辅可以活到燕云被收复的那一日。
但定下的蚕食之策,注定燕云非一时半刻就可收复。
——
大概到四月初旬左右,春闱才算结束。
一众考生参加完殿试之后,都在紧张着等待朝廷公布成绩。
此时,宣政殿里。
苏轼正与王安石、赵曦几人,一同观阅殿试考卷,将最后的名次定出。
他一眼就认出了张邦昌的考卷,向赵曦推荐,
“官家,臣认为,此人之答卷,可位列前三甲。”
严格说起来,苏轼并非舞弊。
而是,殿试的问卷,是赵曦定下的,有关蚕食燕云十六州的问题。
自卫渊与赵曦聊过此事后,就专门挑了一整日的功夫,教给张邦昌这些事情,
“殿试之问卷,理应由诸多大学士共同选出,最终由官家挑选。”
“但明年就要北伐,官家一心要收复燕云十六州,此次科举,又是官家登基以来,第一次科举。”
“我猜测,有六成概率,是要以燕云为题,有三成概率,是要以改革为题,另有一成。我猜不到。”
“今日我将燕云的一些问题,铺开来与你说说,还有改革方向的问题,我请了海舟来教伱。”
“能不能赌对,能不能成,你心里要有个大概的范畴,就算猜不中,也算有备无患了。”
是以,张邦昌是在准备多重后手的情况下,再借由苏轼的举荐,一步一步将自己的考卷递到了赵曦面前。
赵曦看着那篇考卷,眉头微皱,
“这考生所做之卷竟与卫师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
“没想到,这些学子里,竟然有如此见识的大才!”
“此人该为状元!”
苏轼作揖道:“这考生乃是张邦昌,是卫太傅的外甥。”
闻言,赵曦恍然大悟,“怪不得此人对燕云局势很是了解!”
王安石道:“官家,卫太傅的外甥知晓燕云之事,实乃意料之中,怕是要算取巧。”
苏轼顶住压力,开口道:“王相公此言差矣,朝廷取士,本就是因势取士,将来我国朝最大之国策,就是收复燕云。”
“在此等情势下,无论他是谁的外甥,都应该是国家需要重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