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滩村的参观安排,就是按照之前的“一厅四区一水”顺序进行的。首先看的自然是“党群服务中心”,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设施齐全,环境整洁,更让领导感兴趣的是,今天党群服务中心,也在正常办公,有好些村民就在中心里办事,村里也不打算装样子,就是展现一个日常的状态。
大多数领导看后,都不住点头,这里的硬件确实是无可挑剔,老百姓在这样的环境里办事,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来自全国的组织部长,因为省份的不同、地域经济的差距,大家看了之后,想法也各不相同。
经济好的地方,组织部长看了之后,心里想到的是,回去之后马上“抄作业”,也得打造一两个这种拿得出手的党群服务中心,不然以后风头都被江流省给抢走了;经济差的地方,组织部长看后,只能望洋兴叹,真不知道自己省里,什么时候能建出这样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啊!
呼兰武和张禹就是属于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地方,两人看了这党群服务中心,马上就看到了差距,在他们的任期内基本没有追赶的可能了!
既然追不上,两人心里也就不爽,就想着以否定别人来达到内心的平衡。呼兰武道:“张部长,硬件是不错的,你看呢?”张禹也说:“是啊,我也认为硬件不错,可软件,就不好说了。有些地方啊,经济越富,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嘛越弱……”
两人说话的时候,距离华京组织部的部委郭修宏不远,似乎也是有意让郭修宏听到。这时候,陆轩也正陪在郭修宏身边。之前,郭修宏就叮嘱过陆轩,要让大家看点特色,但是没有具体说看什么。
这时候,郭修宏就朝陆轩瞧了一眼,加上陆轩也听到了呼兰武和张禹的怪话,就明白了郭修宏的意思。陆轩就给正在讲解的镇党委书记卿飞虹发了一条短信,卿飞虹飞快地瞥了一眼,就朝陆轩这边微微一点头。
事先他们俩就沟通好了,当讲解的时候,万一有什么状况,就发短信。
“各位领导,现在请移步到里面展厅。”卿飞虹声音清亮、步子从容、神态优雅,看着她的讲解,就是一种享受,大家自然而然地随她一起往里走,来到了里面的展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梅滩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里既是我们的村史馆、也是我们的党史馆。”
众人目光也向射灯下的展板瞧去。
“各位领导,梅滩村的昨天,是从一片滩涂开始的。”卿飞虹站在展板前,声音温润如玉,“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些珍贵照片,是我们从村民家中,甚至从远在异国他乡的梅滩人那里征集来的。”
一张张老照片中,赤脚的农民在滩涂上挑土垒田,生动展现了那时候群众战天斗地的场景。
“大家看这张照片,”卿飞虹指着一幅放大的黑白照片,“这是建国后不久,梅滩村党支部带领群众修建灌溉渠的场景。当时没有机械,全靠一双手、一双腿、一条扁担、一对箩筐,硬是把千亩滩涂变成了良田……”
照片上,十几个衣衫褴褛但精神抖擞的村民,正在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凿水渠。站在最前面的那个戴草帽的年轻人,胸前别着一枚醒目的党徽。华京组织部副部长王方治看到后,不禁驻足细看,感慨道:“这就是那个时代的老党员啊!”
卿飞虹继续讲解:“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梅滩村抓住机遇,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乡镇企业如蛟龙出海。小平房变成了小洋楼,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我们办起了包装厂、纺织厂、服装厂,九十年代又增加了五金、卫浴等产业。”
一张张彩色照片记录着当时的繁荣景象:第一家村办企业开业时鞭炮齐鸣的场面,第一批“万元户”的笑脸,第一辆开进村的桑塔纳轿车……记忆犹如潮水涌来,也让过来人的各位领导感慨万千。
然而,接下来的展区画风突变,灰蒙蒙的天空、泛着泡沫的河流、堆积如山的工业废料照片,让参观的领导干部们皱起了眉头。
“在富起来的同时,我们也有了发展的烦恼。”卿飞虹的声音变得沉重,“河黑了,白色污染随处可见,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气味……我们突然发现,有了钱,却失去了宜居的环境。”
卿飞虹引领大家走向一个新的区域,“于是,我们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从去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梅滩村开启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
这时候,他们来到了一个屏幕前,这时候已经不仅有照片,还有视频了,播放了梅滩村改造的纪录片。记录着破旧厂房被拆除、道路拓宽、河道清淤、绿化种植的全过程。特别是一组对比图,清晰展现了同一地点改造前后的巨大变化。
“我们围绕‘八件实事’,按照‘一厅四区一水’的规划全面推进。”卿飞虹道,“市委桐书记多次关心,刘市长亲自将梅滩村作为联系点,区政府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桐光辉听到这里,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虽然他知道自己实际没有参与,但在这种场合,基层干部能主动为他“贴金”,说明还是懂规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