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古今中外奇案录 > 第149章 长随(第2页)

第149章 长随(第2页)

顾祥和马连升两位长随也为李祥作证,他们表示主人确实是因病自寻短见,并无其他原因。三人一致表示,李毓昌在乡下办完事回城后,精神就出现了问题,总是说身体不好,心慌意乱,神思恍惚。十一月初六晚上,他的言语更加颠倒,让人无法理解。

在山阳县的衙门里,知县王伸汉亲自进行了验尸。他仔细听取了李祥等人的证词,深思熟虑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李毓昌是悬梁自尽的。对于这个判断,王伸汉并无丝毫怀疑,于是他迅速将案情整理成报告,递给了同城而居的淮安知府王毂。

淮安知府王毂,作为一府之长,对这样的案件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他亲自前往现场进行勘验,经过一番仔细的调查,他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李毓昌确实是自杀身亡。

既然案发地的府、县两级官员都一致认定李毓昌是自杀,而且还有他的三个长随作为证人,这起案件似乎已经没有太多悬念。于是,它很快就被当作定案,进入了正常的司法程序,一级级上报到了刑部。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起案件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一股莫名的寒意却悄然在每个人的心头升起。李毓昌的死,真的只是简单的自杀吗?还是其中隐藏着更深的秘密?这一切,都将成为接下来悬疑重重的调查之旅的起点。

江苏巡抚汪日章上报的关于李毓昌案的题本,被慎重地保留了下来。这份题本详细描绘了李毓昌自缢的场景及整个事件的经过,可谓是此案的第一个版本,为我们揭开了这起悬疑案件的冰山一角。

题本中详细记载:“勘查善缘庵,从大门进入,可见朝南正屋三间,东首又有朝南的客屋三间。而那位已故的委员李毓昌,正是在西首的房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面朝西方,背对着东方,两脚站立在床上,用一条蓝绸腰带将自己缢于房梁之上。经过勘查,我们发现梁木上留有灰尘滚乱的痕迹,从梁木到床面的高度为六尺九寸,而床板离地面的高度则为一尺八寸。勘查结束后,我们下令将尸体平放在地面上,当众依法进行检验。据仵作李标报告,已死的委员李毓昌,年仅三十七岁。他仰面躺着,两眼紧闭,口微张,舌头伸出二分,咽喉下有一道缢痕,从两耳根起,斜入发际,长约七寸,深三分,宽五分,呈青红色。他的两手微微握拳,手心、十指、指肚、指甲缝中,都呈现出坠青之色。这一切迹象都表明,李毓昌确实是生前自缢身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只要刑部认可这份报告,李毓昌案基本上就会尘埃落定,按照这个版本被载入史册。然而,就在这个故事即将画上句号的时候,另一条线索悄然浮现——那就是李毓昌家人的反应。对于李毓昌的“暴毙”,李家人究竟会如何看待呢?

在山东的一个偏远农村,李家世代务农,过着平凡而朴实的生活。李毓昌,这个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读书人,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家族中熠熠生辉。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功考中进士,成为了全家人的骄傲。

然而,当李毓昌暴毙的消息传回山东即墨老家时,整个家族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家人们哭成一片,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对于他们来说,李毓昌不仅是家族的荣耀,更是他们心中的依靠和希望。

在这个家庭中,李毓昌几乎没有得到过任何政治上的帮助。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步步走上了仕途。而现在,即使他已经离世,家人们也无法为他提供任何政治上的支持。他们只能默默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无助。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家的族叔李泰清站了出来。他是一名武秀才,虽然不像文举那样备受重视,但也算是有过一些见识的人。他是除了李毓昌之外,李家唯一一个能够出来做点事情的人。

李泰清在得知侄儿李毓昌的死讯后,立刻从山东出发,前往江苏探望并料理侄儿的后事。他代表着李家,带着悲痛和决心,踏上了前往山阳县的旅程。

山阳县的知县王伸汉,见李泰清远道而来,为侄儿料理后事,便显得格外热情。他周到地安排李泰清的食宿,忙前忙后,生怕有什么疏漏。李泰清对王伸汉的这份热心与帮忙,心中感激不已。

王伸汉早已将李毓昌的遗体整理得井井有条,李泰清则忙着收拾侄儿的行李遗物,准备扶柩返乡。三人长随见主人已逝,雇佣关系自然终止。马连升是山东人,对李毓昌感情深厚,决定扶着旧主人的棺木一同返回老家。而李祥与顾祥则计划在料理完后事后,前往苏南另谋生路。王伸汉得知后,慷慨地写下推荐信,推荐他们到自己在苏南的两位朋友处当差。

在离开山阳县之前,李泰清代表李毓昌的亲属,亲笔写下具结书:“生侄毓昌在淮因病自缢身死,已蒙验明,并无别故。今生情愿率仆马连升等将侄棺柩,搬回原籍埋葬。”字字句句,都透露着他对侄儿离世的悲痛与无奈。

王伸汉亲自前来送行,并拿出一百五十两银子作为慰问金送给李泰清。这份厚礼让李泰清一开始有些不知所措,但盛情难却,他最终收下了这份心意。

临行前,王伸汉还特意嘱托李泰清:“死者入土为安,应早日安葬,以慰逝魂。”李泰清心中感动不已,他深知这是王伸汉对侄儿的最后一份关怀。于是,他郑重地承诺,一定会将侄儿的遗体安全护送回山东老家,让他入土为安。

随后,李泰清便带着侄儿的棺木和行李遗物,踏上了返回山东的旅程。马连升也辞别了王伸汉,自谋生计去了。而李祥与顾祥则带着王伸汉的推荐信,踏上了前往苏南的新征程。

日子在平静中缓缓流淌,仿佛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然而,就在某个不起眼的清晨,李泰清在细心整理李毓昌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本书里夹着半张皱巴巴的草稿纸。他轻轻拾起,目光随即凝固在了纸上。

那半张纸上,字迹凌乱却清晰可辨:“山阳知县冒赈,以利啖毓昌,毓昌不敢受,恐负天子。”每一个字都如同重磅炸弹,在李泰清心中激起千层巨浪。他的脑袋嗡的一声,仿佛被重锤击中,一片混沌。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侄子的死,似乎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李泰清急忙将这个惊人的发现告诉了家人。李毓昌的遗孀林氏,在听到这个消息后,脸色也变得苍白。她突然回想起了一个曾被忽略的细节。那天,她在整理丈夫的衣物时,曾在一件长衫的衣襟上发现了一处深色的污渍。她当时并未多想,只是随手拿去清洗。然而,当那块污渍被洗掉后,洗衣服的水却变成了触目惊心的赤红色,还散发出一股难以名状的血腥味。

这个细节与草稿纸上的内容相互印证,让李家人开始怀疑李毓昌的死因是否另有隐情。他们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同时也夹杂着对真相的渴望。难道侄子的死,真的与那份草稿纸上的内容有关?

李泰清之前赴山阳县为李毓昌料理后事时,侄子的遗体已被王伸汉知县先行装殓。当时,李泰清只是匆匆瞥了一眼侄子的脸庞,见其脸色惨白,心中悲痛欲绝,便未再细究。然而,如今李家人对李毓昌的死因产生了怀疑,众人齐聚一堂商议对策。在林氏的同意下,他们决定开棺验尸,以查明真相。

当棺木被缓缓打开,露出李毓昌尚未腐烂的尸体时,众人惊见他的面色铁青,异常诡异。他们小心翼翼地用银针刺入尸身,拔出时,银针竟已变得漆黑。这一发现震惊了所有人,显然,李毓昌生前曾中过剧毒,他的死并非简单的悬梁自尽那么简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家人意识到,李毓昌的死与他正在调查的赈灾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背后很可能涉及到江苏的某些官员。因此,他们深知如果按照传统的申冤程序,一级一级地向官府告状,将会面临巨大的官场阻力。

经过深思熟虑,李家决定采取更为直接的方式——由李泰清代表大家前往北京告御状。在清朝,司法申诉程序允许当事人越级告状,甚至可以直接到北京告状,这种方式被称为“京控”。当人们对地方官府的司法公正失去信心时,便可以选择这种方式来寻求正义。都察院和五城兵马司都是接受京控案件的机构。

于是,李泰清肩负着为李毓昌申冤的重任,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艰难旅程。他心中充满了坚定与决心,誓要揭开这起悬疑案件的真相,为侄子讨回公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