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
虽然大碗茶的生意不好,但摆了那么久还没有出现问题,上面的态度,基本已经明朗化。
收到信后,李杰截取了部分内容,然后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了《浙省日报》。
接着。
陆陆续续又有一部分学者、记者追踪了大碗茶的新闻。
这是真的。
不是造谣的假新闻。
看到燕京发生的那些变化,官方虽然没有明面上出台相对应的政策,但个体摊贩的境遇,明显发生了变化。
只要不涉及工业用品,基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像陈家村,像温成那些兜售小商品的个体们,身上背着的枷锁,被解开了一道。
敲糖帮的足迹,开始慢慢扩大。
从乌义开始辐射,一直到省内,再到省外的长三角周边。
陈家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政策松绑,鸡毛换糖的利润变大了,哪怕是最稳的陈金水,也会在担子里带上一些小商品。
袜子、梳子、针线、红糖、盐等等小商品,都在可供选择的范围之内。
在此之前,他还特地来了一趟县城,让李杰帮忙出出主意,当当参谋。
哪些小商品能卖,哪些不能卖,那些地方能去,哪些地方不能去,李杰都给他们标注清楚了。
后来。
李杰听说那份手册成了敲糖帮人人必备的东西。
不识字也要找人抄一份,然后让人念给自己听。
虽然政策没有明确松绑,但在他们身上,李杰看到了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只要有一丝缝隙,他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冲向那束光。
期间。
李杰又收到了一些学生的信件。
大学生多的重要性体现出来了,一些只有当地知道的新闻,都被他们一一传了回来。
燕京、申海、金陵、羊城、津门、冰城等等,各地都在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