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码表现上是如此。
在乌义这个小县城,他的地位削微有一点点超然。
究其原因,还是那个特约研究员带来的光环。
前前后后写的那几篇报告,早就成了多地机关的研究资料。
他的母校明州农机还专门给他发了一份聘书。
特约讲师。
不用正儿八经的坐班,得空去上一两堂课就行,没空也没关系,反正就是一个荣誉头衔。
你好我好,大家好。
到底去不去上课,李杰还没想好,那里的一位学弟,未来前途不可……
算了。
李杰想了想,觉得还是推掉。
他又不走体制内路线。
顶多当个学者,闲时写写文章,偶尔再写几本小说,基本上能解决地位和挣钱问题。
养老都行。
毕竟,和谐大神关注着。
不然的话,他倒是可以效仿一下高育良,走走学院派的路线。
类似的案例可不少。
比如水木大学。
……
陈家村。
李杰前脚刚到家,后脚,那帮回村的大学生就闻风而至。
“江河哥。”
“江河大哥。”
“哥。”
来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喊他哥,即便陈小飞的辈分比他大一辈,也是这么喊。
接着,众人又七嘴八舌的问起了问题。
他们上的大学,都在相对比较大的城市,环境跟他们成长的环境截然不同。
农村和城市的区别,让他们生出了很多的疑惑。
此外。
高校历来是各种思潮最活跃的地方,毕竟,年轻人很容易收到了鼓动,受到感染。
十七八岁的年纪,脑子里满满地都是浪漫主义,理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