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这局面,看起来似乎曹军占优,但是实际上……
曹洪着急,曹操一样也着急。
急得头疼病都犯了。
可曹操依旧要挺着,不能躺下。
这荆襄战局,如同一个巨大的、湿冷的泥潭,正一点点吞噬着他麾下最精锐的力量和宝贵的时间。
主力南下之后,此地战局难缠程度,远远的超出了曹操的预期。
在曹操抵达荆襄战线的初期,他挟雷霆之势,确实一度打乱了骠骑的节奏。
前锋军确实是撕开了樊城外围的包围网,解了曹仁曹真的燃眉之急。
又有荀彧疾进嵩山,夺回了飞狐鬼哭隘的制高点,重新扼住了那条咽喉要道。
曹操他亲率中军压进荆北,重新围困了宛城,收复了新野,勾连了襄阳,稳住了荆北局面。
司马懿、李典廖化、庞山民黄忠等人只能是各自为战,曹军重新掌握了颖阴至襄阳的防线主动权。
如此以来,曹操似乎是再次连成一体,曹仁、曹真各部也得以喘息联络。
在那一刻,地图上的曹军势头锐不可当,仿佛胜利在望。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军反扑的势头渐渐衰弱。
便如同撞上礁石的怒潮,在达到最高之后就迅速衰减,散作无数令人心烦意乱的泡沫。
曹军对于李典廖化的反击,卡在了山谷之间。
李典廖化他们以筑阳和阴县作为后方基地,且战且退。
曹军数次强攻,重甲步卒在陡峭的山道上难以展开,弓弩仰射威力大减,而李典廖化又是皆有武勇,再加上诸葛亮派遣沙摩柯走山林侧袭击,很快就将曹军前锋的进攻势头压下来了。
想消耗?
那武关道易守难攻,致命的是,时间不站在他这边!
现在的曹操,他耗不起!
其他方面,也大抵如此。
还有宛城,被黄忠突袭了一次围城营地之后。
二度围城后,曹操也一直没能腾出手来去强攻,毕竟到处都要用兵,而荀彧又在嵩山线折损了大量兵卒……
再加上伤寒瘟疫……
头疼啊!
曹操对于荆州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冀州。
原因很简单,如果说丢失了冀州,那么曹操无非是恢复到和袁绍当年僵持的情况,而一旦失去荆州,那么斐潜就等于是直接获得了一脚踹开许县大门的先手权。
而且,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斐潜获得冀州,好处并不大,但是荆州不一样,斐潜当年是在荆州游学过,在荆州有不小的名气,所以一旦斐潜真的占领了荆州,荆州就必然会比冀州要更快的顺服于斐潜。这是曹操绝对无法接受的。
因此,曹操在和斐潜决战之前,他必须先将斐潜伸进荆州的触角斩断。
只不过说是这么说,做却不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