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江宁老师,这一年苏轼不是考取了百年第一,是为状元中的状元,还有比他厉害的?”
“呃……大家是不是记混了?”
江宁摊了摊手。
没办法。
普通大众哪里有这么专业。
江宁只好再次说道:“苏轼考取的百年第一,是特制科。也就是他考取了进士之后,朝廷新增加的一个特别科目。这个科目里,苏轼是考取了百年第一。但是,在正常的科举当中,苏轼是第四甲。”
“呃……第四甲?”
这更让大家一愣:“那啥,江宁老师,不是说第二吗?”
“对,但这个第二是【论】科。”
江宁再次解释说道:“当时宋朝的科举,并不是分为一科,而是分为多科。就像我们现在高考一样,要考语文,也要考数学,外语等等……当时北宋也一样。北宋科举要考的有四门,分别是策,论,赋,经贴和墨义。随后根据总成绩,再选一二三甲。”
“苏轼当时参加科举,论是第二,也就是欧阳修以为是他弟子所写,所以将苏轼的论评为第二。但这只是一科,随后,苏轼的墨义也是第一。”
“不对啊,江宁老师,四科里面,两科一个是第二,另一个是第一,怎么会是三甲,至少也是二甲,甚至是一甲吧。”
“理论上来说确实是的。但是,苏轼是一个偏科生。虽然论科与墨义科,苏轼是为第二和第一。但是,在赋和策这两科上。苏轼的赋竟然没极格,而策只是刚刚极格。所以,四门总分加起来。苏轼也就被评到了乙科第四甲。所以,综合来说,苏轼当时参加科举时的成绩,是中等偏下。”
“呃,好吧。”
众人哭笑不得。
之前不少人一直以为苏轼是为第二,也就是榜眼呢。
结果。
现在一看。
榜眼也不是。
更不是探花。
甚至成绩还排不进前100。
好在后面有特制科的发挥,这才让苏轼名动开封。
当然。
对于科举,大家也算是明白。
其实科举这玩意儿,有的时候需要运气。
不是你能力强,有才华,你就能中状元,或者中一甲。
很多时候你的成绩和当时阅卷考官有关。
比如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
如果欧阳修很喜欢一种文体,说不定他就会将你定为第一,或者是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