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黄子澄心中的脑补。
可越是如此,他越要让皇帝陛下表彰朱允熞。
给的赏赐越多越好。
于此一来,待到朱允熞战败,那陛下的怒意,也就会更盛。
相反,或是现在就认定捷报是假的,无非也就是下旨斥责一顿。
令其以后不可以再假传捷报,虚领军功。
不痛不痒,奈何不了朱允熞,还不如以假当真,以此来激怒陛下。
想到这里,黄子澄又接着补充道:“金陵百姓,一直人心不稳,忧心前方战事。”
“更有好事者四处造谣,惑乱人心。”
“微臣以为,应将这封捷报晓喻全诚,以安定人心。”
他是想将朱允熞放到火上烤。
现在公布出去,将来战败的消息传来,那朱允熞就会立即成为千夫所指。
黄子澄的话音刚落,冯胜便马上出言反对。
“太孙殿下年幼,乃是初次领兵,难免好大喜功,急于讨陛下欢心,再受小人蒙蔽,才在这封假捷报上签名。”
“若是将此捷报公之于众,便是置太孙殿于风口浪尖上,将来战事若是不顺,百姓们会如何看?”
“此举于太孙殿下声望有损,切不可为之。”
虽说冯胜也对朱允熞很不满。
特别是对他斩杀李景隆之事。
毕竟,他与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还有些交情。
而且,同为淮西勋贵,难免兔死狐悲。
但他素来公私分明。
不愿在这种事情上,对别人使阴招。
事实上,此次从各卫所抽调前往松江平乱的数十支军队,故意拖延时间的事,冯胜并不知情。
只是那些统兵的将领,大多与他,或者与傅有德等一干勋贵有旧,曾经是他们的部下。
对李景隆被杀之事愤愤不平,又自认为这样做,一定迎合了他们的心意。
便都尽皆似心有灵犀般,不约而同的拖延出征的时间,减慢行军速度,以此来宣泄不满。
黄子澄当即反驳:“胡说,世所周知,太孙殿下乃天纵之才,虽仅七岁,聪慧却胜过常人万倍,他又怎么会被奸人蒙蔽呢?宋国公这番话,有辱太孙殿下英明,臣请陛下降罪责罚。”
“宋国公也是一番好心,降罪就不必了。”老朱开口道:“不过,黄爱卿所言,也有道理。既是捷报,那就向金陵城的百姓公布,也好安定人心。”
他虽然弄不懂原因,但还是选择了相信熞儿。
或许,这封捷报虽是假的,却是熞儿想出来的安定金陵城民心的主意。
这样做的话,效果应该会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