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这就按您说的调整参数。”
又是几个小时的工艺调整验证。
当新的参数成功实施,那道焊缝完成后,实时应力云图显示的峰值果然下降到安全裕度以内。
工人们私下感叹洛珞眼光之“毒”,而王世峰则深知,这背后是洛珞对材料性能、热力学过程深刻到令人咋舌的理解力,以及他那强烈的责任感。
六月至七月,是全年中台风最可能威胁舟山的时候。
若是在几年前,此时的禺谷指挥部乃至整个华东沿海,必然早已风声鹤唳。
传统天气预报,尤其是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测,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观察世界。
气象模型不得不依赖大量的经验和参数化方案来“蒙上眼睛走钢丝”。
预报员们面对屏幕上那巨大的气旋云团,能提供的往往是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路径误差范围——“可能登陆浙南到闽北一带”、“最大风速可能在14-16级之间”。
这样的不确定性,对于盘古堆这样精密、庞杂、工期紧迫且在风暴前沿的超级工程而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可能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停工疏散,数以千计的精密设备、价值连城的在建结构暴露在未知风力的威胁下,宝贵的工期在无尽的等待和反复的准备中被浪费。
更意味着无尽的担忧和资源错配——一次过度的防备耗费巨大,一次低估的后果则可能无法承受。
然而,今年的景象截然不同。
在黄泽岛禺谷基地临时加固的工程指挥中心内,巨大的气象信息屏占据了一整面墙。
中心首席气象顾问、白发苍苍的齐老研究员,正指着屏幕上那个仍在积蓄力量、形态清晰的漩涡,语调中带着一种过去难以想象的笃定:
“洛总,各位工友,台风‘海神’已经形成,强度持续增强。”
“根据‘珞珈-曙光’模型的最新运算结果,‘海神’核心路径已锁定!预测未来48小时内,将稳定朝西北偏西方向移动。”
他顿了顿,眼神中流露出惊叹的光芒:
“得益于洛总在流体力学基石上奠定的道路,‘曙光’模型的核心算法得到了根本性的重构!我们现在的分辨率、计算精度和对复杂流场演化的捕捉能力,是旧时代的十倍以上!”
是的,洛珞完成了对N-S方程解的存在且光滑的证明,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就是流体力学。
其中包括他的夸父工程,还多风洞实验等多项大型的工程项目,还有一个受其影响巨大的,就是天气预报了。
此时屏幕上,那条蓝色路径线狭窄而清晰,覆盖区域精准地圈定了可能的登陆点范围,几乎只有一个县市的大小。
旁边的数据窗滚动着精确到小时的预测:最大风速将达到每秒55米,也就是16级,核心风圈半径,7级风圈半径,每一步的移动速度,甚至连风眼内部细微的次级环流结构都一清二楚。
更重要的是,模型清晰地模拟出了关键的转向点:在距离舟山以东约300公里处,“海神”将受到副热带高压脊一个微妙变化的影响。
“看这里”
齐老放大屏幕上的一个关键区域:
“模型精确捕捉到高层一个微弱的引导气流扰动,它将导致‘海神’在72小时后出现一次关键的路径北折,偏转角度35度,这意味着它将在接近舟山群岛最外缘的嵊泗列岛附近时转向东北,核心风圈会完美地擦过黄泽岛的南侧边缘而过,不会正面冲击!”
洛珞闻言微微颔首:
“好,齐老,劳烦继续密切追踪,确保模型持续更新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