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个参与盘古堆工程的人,从技术权威王世峰、李卫国,到负责安保的吴峻,再到搬运材料的普通工人,都在心里默默记录着关于总设计师洛珞的种种“传说”。
他们看到深夜里,主控中心大楼顶层那间标注着“总设计师室”的灯光,常常是最后熄灭,却又常常在凌晨第一缕微光浮现时便已亮起。
他们看到巨大的安装平台上,洛珞穿着合身的工装,不像寻常高层那样远远视察,而是走到核心部件旁,手指在冰冷的合金表面上精确滑过,仿佛能感知到纳米级的瑕疵。
他曾在一堆纷繁复杂的监测数据中,仅凭细微的数值波动,就断定一处看似完美的密封焊缝内部存在应力集中点,要求立刻进行无损探伤复查。
起初有人不解其意,但当探伤报告显示确有一个潜在裂纹时,现场陷入一片死寂般的后怕与随之而来的叹服。
副总工王世峰不止一次地对李卫国感慨:
“老李,我看着洛总啊,感觉他把这儿当成了命根子,简直像对自己的产业一样上心。”
李卫国深有同感,回忆洛珞为了优化一处磁流体稳定场发生器的连接结构,亲自抱着图纸和技术手册在地板上通宵达旦地推演计算的样子,摇头叹道:
“何止是产业?简直像是在完成一个神圣的使命,你没注意到他眼神深处的东西?那不是对聚变堆商业价值的渴望,更像是在……争分夺秒地追逐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一个超越物质回报的目标。”
没人知道,他们的猜测,已经触碰到了一部分核心真相,却仍低估了其分量。
当人们感慨洛珞“比对待自己的产业都要敬业得多”时,唯有洛珞自己清楚这评价的分寸差在哪里。
对他庞大的商业帝国,他确实投入,但那是掌控者的投入,是资本和智慧的游戏,有着从容的底线和替代方案。
而对盘古堆,对夸父工程最终的成功,那份近乎偏执的敬业,背后是无人能想象的沉重砝码——那是通向更宏大世界不可或缺的钥匙,是关乎他能否获得那终极“任务奖励”的绝对前提。
他并非无私的圣人。
他只是将希望押在了这项事业的成败之上。
盘古堆每一毫米的推进,聚变之火的每一次成功点燃模拟,都距离那个攸关他个体命运的任务完成更进一步。
失败的代价?其实并不算大,最多就是损失一枚他本就没有得到过的勋章罢了。
但他却从未去想。
他只想做到极致,不容一丝懈怠和半分妥协。
这份被所有人看在眼里、感慨不已的“敬业”,于他而言,还有对任务达成的渴求。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人劝过他。
无论是几个总工,还是各小组的负责人,但凡能跟洛珞说上话的中高层,就没有不劝他的。
他们做过的项目也不止一个两个了,哪个项目的总师会辛苦的像洛珞一样,方方面面都要参与其中,最关键的是……人家还真的懂真的会。
虽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吧,但洛总这……能力也太大了,总不能把所有担子全压到他一个人身上,那显得他们也太FW了。
为此,张云超甚至还亲自跑到了禺谷站基地一趟,不是为了视察工程情况,而是单纯想劝说洛珞休息。
“按照正常进度,夸父工程能在十年内正式建堆就已经是顺利的结果了,但在你的带领下,时间成本被压缩了八成之多。”
“仅仅两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建立盘古堆了,你还有什么好着急的呢,之前试验阶段离不开你,整个基地的难题也全靠你一个人解决,我确实不好劝你。”
“但现在盘古堆建立,试验全部成功,你也是时候让自己歇歇了,至少没必要再给自己这么大压力吧。”
指控中心的指挥室里,屏幕上的幽蓝光芒映照着张云超和洛珞的身影,张云超正苦口婆心的劝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