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洛珞在设定上进行了很大的改动
根据原著设定,地球加速至光速的0。5%需持续加速500年,起码要消耗亚洲大陆一半的山脉作为燃料;全程2500年航行预计消耗地球总质量的10%。
减速阶段需同等燃料,最终地球可能损失大量地幔物质,海洋与地下城生存环境面临毁灭性威胁。
等离子体喷射效率较低,因等离子体粒子具静止质量,动量转化效率远低于光子。
完成航行需消耗5。4×10焦耳能量,相当于太阳44。6万年辐射总量,远超当前人类能源产能。
发动机高度超珠峰,单台结构重量达1400万亿吨,全球钢产量需数亿年才能满足建造需求;地壳亦无法承受推力,可能导致板块崩溃。
这些在理论上完全无法闭合的设定,洛珞都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但也并非全部。
毕竟这是电影,视觉效果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最震撼的行星发动机,他不仅没有任何缩小的改动,反而让特效组尽可能做的更逼真,一点缩小或者一带而过的意思都欠奉。
至于不合理……艺术作品总要有所取舍,他要不是真的只会搞科研的老顽固。
在实验室里,数据当然差一丁点都不行,但在电影里,实在修改不了也没办法了。
相比于电影的合理性,还是大家看着爽更重要。
全球进入战时体制,资源向两极、各大洲高原汇聚。
地下城在冻土层下挖掘,作为人类的临时堡垒。
地表化作巨大的工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成为主要发动机阵列所在地。
巨型龙门吊如钢铁森林,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着坚固的骨架,超导磁体在极寒中装配完毕。
液态金属冷却管路如巨兽的蓝色动脉遍布机体。
建造过程本身便是史诗。
这里洛珞没有实施,抽签进入地下城的残酷法则。
地表严寒加剧,大推力发动机启动造成的大规模板块位移引发超级地震、火山喷发。
海啸吞噬沿海城市。
无数工程师、工人倒在了黎明前的寒冷与事故中,人口数量已经大幅度锐减了,也就无需再抽签筛选。
一万座钢铁丰碑,是用文明的血肉浇筑而成。
一万座行星发动机在赤道附近及中低纬度区域同步点火。
冰封的赤道平原上,第一座行星发动机启动。
镜头缓缓拉远,并非简单的平推,而是穿透空间!一座……十座……百座……千座……直到一万座!
那是重聚变的钢铁巨兽!冰冷的金属色泽在雪原反射下更显肃杀。
远超珠峰的庞然身躯,在完美的3D渲染下,不是平面的背景板,而是占据了从近景到地平线尽头的视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