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重构后,部分区域的机械稳定性下降;微型补偿线圈的响应延迟超标,导致相位补偿失败,甚至在某些工况下产生新的干扰;引入的纳米薄膜在极端温度下发生预期外的性能退化。
质疑的声音不可避免地在部分工程师私下交流中出现。
“这想法太……超前了吧?”
一位负责线圈集成的工程师在深夜加班调试失败后,疲惫地对着同事低语。
整个中心的气氛如同沪上冬日那阴冷的湿气,沉闷而压抑。
洛珞几乎全天泡在推演室或实验工坊,反复审视数据,调整模型参数。
不过失败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简直是至理名言。
在洛珞指导下,团队采取了更严苛的筛选标准:
关键部件进行100%低温性能测试;补偿线圈驱动器完全重新设计,甚至动用了为更高频微波设备准备的储备器件;纳米薄膜的沉积工艺被优化,引入原子层沉积技术以提升均匀性和热稳定性。
一次深夜的全系统低温预实验,当主磁场启动的瞬间,安装在激光通道旁的高速磁通传感器第一次清晰地捕捉到:
在预期存在的微观瞬时磁畸变区域,纳米薄膜表面测得的杂散场强度显著低于未涂覆的参考样品!
同时,优化后的补偿线圈阵列成功地在激光束监控摄像头的图像上,将光束的晃动幅度抑制了超过30%!
“有效了!洛总!那层膜,还有线圈的相位……有反应了!”
负责激光监控的年轻研究员熬夜通红的眼睛里爆发出光芒。
这一微小但明确的信号,瞬间提振了整个团队的士气,也证实了洛珞理论的正确方向。
当然了,曙光就意味着更艰难的爬坡。
虽然单个效应有抑制迹象,但整体系统距离洛珞要求的激光偏转稳定在0。1毫弧以内、所有局部热点温度峰值可控的目标还很远。
几何、磁场、热流三者之间的耦合干扰依旧复杂。
超算模拟不断揭示新的相互作用点:补偿线圈产生的热影响到了高精度反射镜的镜面形状;微流体涡旋热沉的流量调配稍有偏差,反而在局部产生了新的扰流源。
洛珞不得不频繁开启【拯救者勋章】的“超频状态”,每天的机会都不能浪费。
那短暂的八分钟,成了他洞悉复杂系统核心矛盾的决定性时刻。
他能看到多物理场数据流被慢放、解剖,各干扰源的传递链条和主导权重被快速标定。
“涡旋热沉入口角度再优化3度,入口压降必须控制在这个范围以下,否则湍流能量级联耗散会失衡……补偿线圈组7和9的相位设定针对特定频率峰重新锁定,这个峰是镜面支架谐振诱导的……”
他在会议中快速下达精准指令。
同时,他也会亲自下场,在和材料组、加工技师们熬了几个通宵,反复打磨那些关键异形件的加工精度后,终于有了大幅度的进展。
一直到时间逼近农历除夕。
大部分实验已经暂停,研究所变得空旷,只有超导磁体中心依旧灯火通明。
团队成员甚至要自发取消回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