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描述的画面,带着强烈的沉浸感。
“一次次地去尝试‘点燃’它。
不是用特效模拟,而是在思维的层面,去感受那种约束狂暴能量所需的精妙平衡。
压力、温度、磁场、流体……它们在脑海里不是数字,是风暴,是熔岩,是搏动的血管。”
洛珞的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划过一条曲线,仿佛描绘着某个能量的轨迹:
“失败过很多很多次……被爆炸的模拟数据‘淹没’,被失控的温度参数‘灼伤’,一次次重来,直到……抓住那唯一能维持它稳定搏动的心脏节律。”
他看向张云超,眼神如同带着历经黑暗后的明亮光芒:
“那些构型图,那些控制逻辑,那些拓扑参数窗口……它们在某种意义上……”
他轻轻拍了拍桌上的合金箱,动作带着一种奇异的珍重:
“是我在那片虚构的钢铁熔炉里,用手‘触摸’出来的。”
办公室里陷入长久的寂静,只有空调出风的微弱嘶嘶声。
张云超没有立刻回应,只是深深地看着洛珞。
年轻的面庞上没有一丝夸耀的神情,只有经历过极限挑战后的澄澈和坦诚。
这个解释,太不可思议了。
如果换做别人这么告诉他,拍了个电影然后入戏了,居然真的把电影里的科幻道具搞了出来,他一定让对方去精神病院看看。
但说这话的人是洛珞。
那个有过“前车之鉴”的洛珞。
虽然“尘埃之怒”是隶属于总装的项目,但随着“流星”的成功爆炸,“尘埃之怒”的研究也从战略层面,逐渐往工业、医疗等方向转变。
这其中有不少子项目都在他的管辖范畴,他知道的也不比别人少,那个纳米集群就是洛珞在拍摄《源代码》时搞出来的。
所以在他拍《流浪地球》并表示对可控核聚变的设计方案,有了一个新思路时,他就这样奇迹的相信了。
毕竟对方是那个一再创造奇迹的洛珞,只是他没想到,这次的奇迹也来的那么快。
虽然洛珞的讲述玄幻到他完全不能理解,但他描述的过程确实完美契合了方案里那股“亲历者叙述”的气息,也解释了他为何能凭空拿出如此颠覆性的技术路径。
抛开一切不可能,即便再不可思议,这也是最终的答案。
沉浸式体验带来的物理直觉?天才的想象与工程化的完美结合?张云超无法完全理解,但他选择相信。
“所以……”
张云超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胸中那股几乎凝滞的沉重感,似乎被眼前年轻人话语中炽热的信念冲开了一丝缝隙。
他再次看向那个银色箱子,眼中不再是惊疑不定,而是燃起了前所未有的郑重与期许。
“这份‘夸父逐日’……它是你从‘流浪地球’的火光中,带回来的……真正的太阳?”
洛珞点了点头,迎着对方的目光,眼神如磐石般坚定。
“是的,它是点燃我们未来能源之火的……第一缕真实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