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怕待在同一个地方太久,被那些人捉住,所以高海舟选择四处流浪乞讨,在他途径郑县时,恰逢渭河突发大水,等不到入长安,他便被这场意外夺走了性命。
若非李瑾修突发奇想去堤坝周围看了眼,怕是高海舟的尸体将会永不见天日,他的尸体也许会随之腐烂,瓦解,最终没入渭河,又或是雨停后被一把火焚烧殆尽。
李瑾修从中嗅出几分不对,为免打草惊蛇,他偷偷藏了公验与鎏金银盒,却不能够大张旗鼓将高海舟的尸体带回去。
于是他不顾阻拦,干脆叫人将堤坝处堆积的尸体全部收集焚烧,骨灰藏于郊外。
他不能送高长史回扬州,只能尽力让他入土为安。
第112章
然而在焚烧尸体时,突然有难民生事,混乱间李瑾修只觉得自己似乎被谁推搡了一下,他当时没过多想。
处理完尸体后李瑾修打道回府,在洗漱时侍从发现他脖子上多了个小口子,伤口见了血,血却不多。
许是当时太过混乱,以至于他被谁弄伤了都没察觉。可当天晚上起他便开始畏寒,第二日直接高热不止。
事后回想起,只觉蹊跷。李瑾修警觉,自己发热似乎与他捡到的盒子有关。
当时撞到他身上的难民就像是有备而来,不仅在他身上摸寻过,又在他脖子上添了道伤。
此种情况倒像是寻搜无果想借刀杀人。
于是他生了警惕,回去后便将高海舟的公验与鎏金银盒藏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守株待兔。
令人诧异的是,好几次夜半时,竟真有人摸黑在他屋里翻找!
奈何他像是中了迷药,只觉得眼皮子有千斤重,就连意识也同水糊了般,昏昏沉沉,依稀只记得有人在他身上摸寻过。
这些日子,李瑾修满心焦虑,一心想寻个信得过的人。他在脑海中将相识之人翻了个遍,竟悲哀地发现,除了阿姐,再无他人能让自己毫无保留地信任。甚至连贴身亲卫,都是父皇和母后安插的眼线。
就在他孤立无援之际,顾泽竟鬼使神差地来了。恰好此时,阿姐也在屋外。李瑾修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顾不上许多,当下便将自己这些时日的艰难处境,毫无保留地告诉了顾泽。
只因阿姐曾说过,顾泽可信。
李毓听完顾泽陈述,眼眶微红,捏着这盒子只觉得捏了个烫手山芋。
“高长史‘献宝’,献的就是这么个小东西。”她试图打开盒子,想看看里面装的什么“绝世宝贝”,以至于能要了高家一口人的命。岂料她用尽全力也未曾将其打开。
这倒叫李毓一怔。
转念一想,既是让高海舟舍命也要献上皇宫的东西,多多少少肯定会有玄机。
这种东西越少碰越好。
既是高家要献的东西,就叫高家人自己去献罢了。
李毓将盒子扔给顾泽,道:“有劳顾中丞将这东西转交给苍王。”
东西刚送出手,李毓顿觉不妥,顾泽既是来此巡察,定是要等李瑾修将堤坝修缮完毕才会走,否则就是玩忽职守。
何况这也是个烫手山芋,万一,万一会给他带来什么危险呢。
李毓道:“既是来此监督阿瑾,你也不知道带几个随从跟着,万一遇见暴乱可如何是好?”
顾泽道:“公主误会了,臣非来此巡察,只是听闻华州水患,特来此地瞧瞧,或许能尽些微薄之力也是好的。”
他再次否认。
李毓这回不得不信他来此的目的当真是如此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