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西北,不知。。。。我大明之大也!”马背上,驻马湖边的朱楧,看着眼前的美景,口中发出感叹。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边上同样驻马的李景隆笑笑,马鞭指着远处的哨所,低声道,“此地乃是河西锁钥,五郡咽喉之地。自汉开始,就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前宋时汉风不振,此地隶属于西夏国,直至我朝洪武五年,宋国公收复河西,我大明在此重设高台卫,隶属于甘州中卫之下。您看,除了那边的卫城,二十里外还驻扎着一营哨马,皆是百战精兵!”
“既有卫所,为何还要设置哨马营?”朱楧疑惑道。
“您看!”
李景隆指着不远处卫城之中进进出出的商队,“保护商路!”
说着,他带着几分感慨,“咱们肃镇在大明所有边镇之中是最穷的。除了张掖这一带,除了沙子就是沙子。军户百姓辛苦农耕,也不过是能勉强果腹。所以,这条商路,对于肃镇上下九万将士来说,就是命脉!”
“那。。。”
陡然,朱楧脸色一红,“既然如此,甘州城结余的税银,您自己留着不行吗?为何还要送给本王。。。。”
“再穷也不能穷了您呀!”
李景隆大笑,“您可是王爷千岁。。。。。”
“不!”
朱楧却摇头道,“我是大明皇子,但亦是大明子民。”说着,他转头对身后的肃王内史吩咐道,“回头把咱们府上的银钱,都拿出来赏赐士卒。”
“千岁!”
李景隆忙道,“您若是真想赏,臣倒是有个建议!”
“曹国公请讲!”
“赏给士卒,不过是杯水车薪!”
李景隆正色道,“可若是在甘肃各州兴建官学,可以让军户百姓读书,却是推行教化,造福后人之举!”
“好!”
朱楧大声道,“就这么办!回头孤给父皇去折子,再让他选派秀才,让人整理经史子集,送往甘肃!”
“王爷英明!”
李景隆大赞一声,“走,咱们进城!”
~
一声令下,数千骑兵化作一条长龙,在绿色的原野上纵情奔腾。
“驾。。。”朱楧用力的挥舞着马鞭,眼神之中满是少年人英气。
其实这些天相处下来,李景隆对这位皇十四子,肃王朱楧的观感很是不错。
朱楧算得上老朱家之中,难得的好人。
他是真好!
既能体恤下属,又能听取谏言。既不骄横,更不跋扈。。。。。。
是老朱家之中,难得厚道谨慎,没坏心眼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