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总编罗伯特·戈特利布专门为林朝阳的专栏写了个编者按,
他在其中这样写道:
「林对于饮食文化的理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在他的笔下,每一种食物都被赋予了生命。
它们从诞生起,就包含了当地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基因,是一个拥有久远历史的文明的横截面。
读他的文章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享受,我相信读者们在读过文章之后会赞同的我观点。」
罗伯特·戈特利布对林朝阳的称赞是他的个人看法,但在杂志上市之后,也获得了许多美国知识分子的认可。
一篇《自然的馈赠》,表面上讲述的是饮食文化,实际讲的却是生活态度、社会变迁、历史发展,意涵之丰富、境界之高远,令这些美国知识分子大开眼界。
这些人第一次看到有人竟然将饮食与文化、历史、地理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完全有别于普通美食品鉴的文章。
《自然的馈赠》发表之后,收获了不少读者的好评。
除了口碑上的胜利,这篇文章也让《纽约客》的销量有了些许起色。
进入八十年代,纸媒的巅峰时刻已经过去,即便辉煌如《纽约客》也不得不面对销量下滑和读者厌倦导致的口碑下滑。
前一代总编威廉·肖恩执掌《纽约客》几十年,最后不得不黯然离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罗伯特·戈特利布接任总编,既要维持《纽约客》原有的风格,又要完成老板的盈利要求,还要满足读者对于新鲜感的追求。
数年以来如履薄冰,为林朝阳开设专栏,这个决定对他和《纽约客》来说可谓大胆至极。
作为一份面向西方知识分子阶层的精英读物,《纽约客》自有其调性,
罗伯特·戈特利布对林朝阳的文章质量很有信心,但他却不敢保证这种风格的文章一定会受到读者的认可。
事实证明,罗伯特·戈特利布赌对了。
《纽约客》杂志的巅峰时期在六七十年代,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经济文化实力独步全球,杂志销量一度达到了150万份。
但在八十年代之后,杂志的销量却一直在走下坡。
这两年在罗伯特·戈特利布的带领下,杂志的销量好不容易平稳下来,
固定在每期百万份左右,但也仅此而已,一直没有更大的起色。
在6月的前三期,《纽约客》的平均销量稳定在了96。3万份。
而刊载《自然的馈赠》的6月最后一期,《纽约客》卖了98。8万份。
别小看销量这2。5万份的销量差距,《纽约客》的读者群体多数是以年度进行订阅,这部分读者占据了杂志销量的半壁江山。
销量的起伏只有每年的续订期才会看出来,平时是不会有太大变动的。
以剩下的一半销量作为基数再看这2。5万份的增量,就相当可观了。
最近几年,《纽约客》的销量维持在一个非常平稳的水平线上,每期的销量上下浮动不会超过8万份。
2。5万份的销量增长,不是什么创纪录的成绩,而且谁也无法证明这些增加的销量就是因为《自然的馈赠》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