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念头一闪而过,他没来得及多想。
旁边十几个人虎视的盯着他手里的开头,他得赶紧看才行。
李拓丶于华等人看到的,正是林朝阳由日本电影改编而来的《入师》。
这部影片由同名改编而来,算是少见的改编超越原着最具代表性的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怀揣音乐梦想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因生活所迫回到老家,
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小林大悟很难找到工作。
然后他被一条惹眼的招聘gg吸引1,「年龄不限,高薪保证,实际劳动时间极短。诚聘旅程助理」,不料当他拿着gg兴冲冲跑到nk事务所应徵时却得知,
要招聘的竟然是入师。
尽管心有抗拒,但受生活所迫,小林大悟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
初涉入工作他面对的种种冲击感到非常不适,但随着故事的推进,他在一次次的入经历中逐渐发生转变。
从最初的困惑丶迷茫,到后来的理解丶认同乃至热爱。
电影于2009年上映后获得了极高的观众口碑,并获得了日本学院奖最佳影片奖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值得一提的是,《入师》并非原着和电影本来的名字,而是在国内上映的译名。
电影本来的名字叫《纳棺夫日记》,「纳棺夫」是日本丧葬文化中对职业人员的称呼。
「入师」这个词是国内译者生造出来的,却意外的拉升了电影的逼格,也因此让国内从事殡葬行业的人们有了个体面的称呼。
「朝阳,你怎麽会想到写这个题材的内容呢?」李拓问。
林朝阳便将在香江活动上见到萧百成的事简单说了一些,「当时就是觉得这个题材写出来应该会很有意思。」
李拓微微颌首,林朝阳说的很对,这个题材写出来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不仅仅是有意思。
《入师》的主题表达天然就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思想性,因为死亡本就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之一。
林朝阳的这部围绕着死亡与送行展开,在主题表达上必然要触及极为深刻且引人深思的话题。
生与死的探讨贯穿始终,入验师这一职业直接面对死亡,通过对他们工作过程的细致描写,传达出一种对待死亡不同于传统思维的看法,
在叙事风格上,林朝阳采用了极为平实的语言,没有任何花哨丶炫技的成分,反而让的情感变得更加充沛。
作为读者读起来,的字里行间似乎藏着淡淡的忧伤,无处不在。
可细细品味,它的情节并不沉重,反而将生死之事娓娓道来,让人不自觉的沉浸其中,塑造出宁静而庄重的氛围,治愈人心。
除了对生死的探讨,中对于职业偏见丶性别偏见丶亲情的探讨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李拓想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林朝阳,这麽多年来,他在创作上一直有着极高的追求,不仅是在风格技法上如此,连在题材内容上也是如此。
在他看来,林朝阳的创作理念已经完全跳出了当代中国作家所关注的范畴,
走向了更高的维度。
「你这部,比以前的作品更具现代性。」李拓突然说了一句。
他口中的现代性,并非如今许多人所追求的「西方现代主义」丶「现代派」,而是一种观念上的革新。
聊起对的看法与感想,李拓打开了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