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为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如海带)、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如葫芦藓)、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通过孢子繁殖,如蕨)、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如松树)和被子植物(种子有果皮包被,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如桃树)。
-动物: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如草履虫)、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如水母)、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如涡虫)、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口有肛门,如蛔虫)、环节动物(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如蚯蚓)、软体动物(身体柔软,有外套膜,如蜗牛)、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体表有外骨骼,如昆虫)等。脊椎动物包括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如鲫鱼)、两栖类(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如青蛙)、爬行类(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如蛇)、鸟类(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气囊辅助肺呼吸,如鸽子)和哺乳类(体表被毛,胎生,哺乳,如人类)。
遗传与变异
-遗传物质:主要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它是由两条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离定律是指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分离后的等位基因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自由组合定律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因素引起,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生态系统
-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它们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当受到外界干扰时,生态系统一般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平衡,但如果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科学。以下是一些基础的地质学知识: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组成。地壳的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厚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7千米。地壳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地幔: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地球的中间层。地幔的厚度约2865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地核的半径约3480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岩石
-岩石的分类
-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当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其表面有气孔构造;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质地坚硬,颗粒较粗。
-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如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适当条件下可形成溶洞等喀斯特地貌。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其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新岩石。例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变质形成大理岩,页岩变质形成板岩。
地质构造
-褶皱:是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褶曲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一般顶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一般底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地形上的常态,但也有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情况,这是由于后期的侵蚀作用导致的。
-断层:是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的构造。断层的存在会使岩石破碎,易形成沟谷、湖泊等地形。如果断层一侧的岩体相对上升,会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如果断层一侧的岩体相对下降,会形成谷地或低地。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划分: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张裂、挤压和错动。板块张裂处会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挤压处会形成山脉、岛弧和海沟,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太平洋西部的岛弧和海沟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的结果。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内力作用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是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力量。例如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堆积形成火山地貌;地震也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它会使地壳发生断裂和错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