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倒是和谈之后的事情,或许可以提前做些准备。
按照这邸报上放出的风声,朝廷多半会重新开放贸易,甚至会开放更多的限制。
那么让乌西国乃至其余洋夷们,耿耿于怀的贸易逆差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全部解决肯定是不可能的。
不过……
创造些进口需求,缩小逆差的数额倒也不是全然没有办法。
焦顺沉吟着,看向了桌旁的烛台。
他对某时期的事情还算熟悉,依稀记得除了某些不可说的之外,从境外输入的大宗商品最多的是钢铁、纺织这两大类。
不过因为夏太祖横插一杠,如今夏国的冶金水平和西夷没有明显代差,产量也有较大提升。
纺织业就更不用说了,这些日子和宝钗书信往来,没少听她提起薛家纺织品出口海外的事情。
既然工业品不成,那就只能在原材料上下功夫了。
恰好进口商品里名列前茅的,还有‘煤油’这一项。
在电力和汽油普及之前,煤油灯可是风靡了好一阵子,且费用比蜡烛要低了不少,在相对富庶的夏国民间,应该是有广阔市场的。
而有着后世的基本造型做参照,煤油灯这玩意儿发明起来,应该也不是太难。
就不知乌西人这时候,有没有占据那几个重要的石油产地……
不管了,先找人试着把东西做出来。
如果到时候乌西人拿不出灯油,再寻别家供货,或着干脆尝试在本土开采就是了。
想到这里,焦顺忙命人喊了刘长有来,当着他的面画了大致的图形,又问:“你可曾听说过煤油?”
刘长有微微摇头,又拱手道:“还请大人示下,这煤油究竟生的什么形貌,又有什么脾性用处?”
“看着跟水似的。”
焦顺回忆着小时候见过的煤油,皱着眉头形容道:“但能浮在水上,且一点就着,浇都浇不灭。”
刘长有恍然:“原来大人说的是水火。”
水火?
焦顺也不知道两人说的,究竟是不是同一样东西,于是又搜肠刮肚道:“这煤油好像是从石油里提炼出来的,石油你总知道吧?”
“自然知道。”
这回刘长有倒是立刻应了:“此物自古早有记载,宋时曾制猛火油用于军中,民间也有用来当药材的、制墨锭的——听说建国之处,朝廷曾派人去辽东寻找油矿,可惜还未曾有什么结果,太祖爷就宾天了,此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顿了顿,又补充道:“先前看太祖的起居注上记载,花期国和天方都有不少石油矿。”
有个做了皇帝的穿越者前辈,虽然堵死了文抄公的门路,但好处也着实不少。
至少焦顺以后不用发愁,如何解释自己知道海外会有石油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