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国舅爷又在自荐枕席txt > 57.受赏 晋江首发(第3页)

57.受赏 晋江首发(第3页)

最后果然也证明了张鹤龄的这个行为十分正确,在那次蒙古人大败之后,他们自家也是伤筋动骨,整整一个冬日都没有动刀兵,听闻他们回去之后,仿佛还产生了内部斗争,其中一支叛了出去,往北边去投靠蒙古王庭了。

倒是保国公趁着蒙古人虚弱,组织了好几次针对他们的行动,斩获不少,还把这帮蒙古人又往西边推移了不少。

之前他们占据的河套地带也收回来不少。

皇帝得到消息之后大喜,又是一番封赏。

不过大军出去这么久了,按着文臣们的意思,见好就收,否则只怕粮草支撑不住。

但是这回弘治帝却抗住了文臣们的抗议,毕竟这次大军可是打了胜仗的,弘治帝说话腰杆子也硬。

最后文臣们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钱粮流水一般的往西北送去。

过完年之后,西北那边又有消息传来,这一个冬天,蒙古人没有抢到多少东西,还遭受了明朝这边的重大打击,而等过完冬之后,明朝这边又坚持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因此蒙古人已经有些扛不住了,开始又往西边迁移了。

保国公这次胆气壮了,乘胜追击,又是一场大胜,掠夺回来无数牛羊马。

不过保国公知道这些人是想要西退,因此也没敢追的太狠,否则把人逼急了跟你拼命他也觉得划不来,就任由剩下的人退走了。

弘治帝接到消息之后,还有些遗憾:“怎么没有乘胜追击呢。”

太子在一边听到此言,立刻道:“所谓归军勿追,那火筛部人,此时也并非山穷水尽,若是追的太狠,只怕会让他们狗急跳墙,如此损失就大了。”

弘治帝不懂兵法,但是听到儿子都这么说,便也不再多言,只吩咐下去,派人前去经营刚刚收复的地区。

之前张鹤龄和他说过,河套一带水草肥美,很适合种地,一定要牢牢把控制,弘治帝之前也想着西北之地荒芜的很,治理难度又高,放在哪儿当个战略缓冲地带算了,但是此时听到张鹤龄所言,他才生出了好好经营此地的想法。

而且不止如此,张鹤龄还恰好在此时献上了他从海外淘换来的良种,听说产量十分高,还很耐旱耐寒,因此他才会坚定了这个打算。

没错,自打弘治九年开始,张鹤龄令人寻找玉米和土豆的踪迹,一直到前几年,这才找到,而找到之后,张鹤龄也没急着献出去,而是自己先在自家田庄里实验种植了一下,又从中选出良种,培育了两三年,直到这些作物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要求,这才趁机献给皇帝。

而皇帝也果然大喜,甚至当场表示,要给张鹤龄晋封爵位。

毕竟能发现良种,这对于大明这种农业国,那就是天大的功绩了,更何况张鹤龄之前还靠着细作,帮助国家打了胜仗,只是那时候这种事儿不好说在面上,因此才没有趁机给他晋爵,但是如今却不同了。

培育出良种,这是完全可以公之于众的功绩,所以弘治帝也丝毫不吝啬爵位,找了个机会,将张鹤龄的功劳公之于众,然后就当场晋封他为昌国公。

这回可没人再敢反驳此事了,毕竟亩产两百斤的玉米和亩产千斤的番薯这可都是实打实的。

更不必提这两种作物都是极为抗旱抗寒的作物,即便营养价值不如水稻和小麦,但是却可以给干旱寒冷地带的农民一口饭吃,这是何等大的功业啊,文臣们即便心里面嘀咕皇帝对寿宁侯封赏太厚,也不好多说什么。

倒是刘健知道此事之后倒吸了一口冷气,之前他只当这个寿宁侯好名,但是他如今却果真做出这样一件大事来,这日后天下百姓万民还不把他当成活菩萨了,如此高的名望,到时候他想要做什么,只怕他们这些文官也很难能拦得住了。

若是他心存善念倒还好,若是他心存恶念,那到时候谁能钳制的住他?

刘健心里怀着如此沉重的念头,却偏偏一句不好都说不出来,毕竟寿宁侯,啊不,是昌国公,人家发现了如此高产量的良种,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呢,你这个时候说这种话,难免落得一个嫉贤妒能的名号。

刘健也只能将此事压在心底,心中却决定,要仔细观察一下这位新鲜出炉的昌国公如何行事,要是他果真存着什么恶念,那自己即便是粉身碎骨也不能让他如愿。

只可惜张鹤龄到底要让刘健失望了,在他晋封公爵之后,他行事依旧十分低调,除了配合宫中之人,将自家的宅邸不符合规制的地方返重新修葺了一番,在皇帝提出要给他扩充宅邸面积的时候还是拒绝了。

毕竟张家也就这么几口人,他如今膝下也就一个儿子,弟弟张延龄如今也已经住进了自己的伯爵府,整个昌国公府本来就空荡荡的,再扩充面积又有什么用呢,也不住人,还搅扰的四邻不得安宁。

但是皇帝好像是看准了就要赏赐他,见他拒绝了扩充宅邸,就给他又在京里赏赐了一个别院,那也是三进的宅子,宽敞着呢。

张鹤龄这回没有再拒绝了,否则就真成了不识好歹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