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穿越到李白的时候 > 第70章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第2页)

第70章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第2页)

根据唐代的举士制度,士之及第者还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正式任命官职,所以元稹于贞元十六年(800年)再赴京应试。刚开始,两人还有诗信来往,崔双文还给元稹寄去玉环作为信物,以表自己的爱情坚心。但是,慢慢地,距离成为情感障碍,“渐行渐远渐无书”,他们各自踏上不同的生活轨道。

元稹自从赴京应试以后,以其文才卓着,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且与韦门子弟交游,从而得知韦夏卿之女韦丛尚未许配与人,于是意识到这是一个走门路、攀高枝的绝好机会。崔双文才貌双全,而且家中富有,但毕竟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离。

贞元十九年(803年)春,二十四岁的元稹中书判拔萃科第四等,授秘书省校书郎。与他一同考中的还有他一生的挚友白居易。

也是在这一年,二十五岁元稹娶京兆尹韦夏卿之幼女韦丛为妻,韦丛二十岁。

这桩婚姻有很大的政治成分,当时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但是韦夏卿很欣赏元稹的才华,相信他有大好前程,于是将小女儿许配给他,而元稹则是借这桩婚姻得到向上爬的机会。

在他们结婚当天,好友白居易还特意写了首诗来调侃元稹攀上了豪门,其中有这么两句:“既倾南国貌,遂坦东床腹。”透过这两句诗也能看出来韦丛的美丽和高贵。

不过两人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感情非常好。以韦丛的家庭背景,下嫁给元稹对于当时的元稹来说就好像天女下凡一样。她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更重要的是出身富贵,却不好富贵,不慕虚荣。

当时正是元稹不得志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韦丛从大富人家来到这个清贫之家,却无怨无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对于生活的贫瘠淡然处之。

元稹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政治上晋升的途径,却没想到韦丛是这样一个温柔的女子、体贴的娇妻。

婚后元稹忙着科试,家中的家务全是韦丛一人包办,而婚前她是大户人家的千金、父亲疼爱的小女儿,韦丛的贤惠淑良可想而知。

所以,元稹在数年以后,总还是会忍不住想起与他共度清贫岁月的结发妻子韦丛。

元稹、韦丛结婚不久,韦夏卿改任东都留守,赴洛阳上任。韦夏卿疼爱幼女,遂带上女儿女婿一起到洛阳。时元稹尚未发迹,在洛阳没有宅邸,就住到了岳父家。三年后,韦夏卿就去世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样看来,元稹与韦丛结婚似乎也未给他的生活带来多大改善,终韦夏卿在世,元稹也只是个校书郎。韦夏卿除了在经济上能给他帮助外,仕途上似乎也帮不了他多少。

也许是受良心的谴责,也许是对初恋情人崔莺莺的难以忘怀,所以很多年以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创作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里的张生其实就是元稹自己当年与崔莺莺的故事,张生为元稹自寓。

出身豪门的韦丛下嫁给元稹以后,面对着一贫如洗的家境,元稹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夫人)逮归于我,始知贫贱,食亦不饱,衣亦不温,然不悔于色,不戚于言。“

那么“不悔于色,不戚于言”的韦丛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在元稹所写的《悲遣怀其一》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的婚后生活的点滴,诗中有云:

“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冬天来的时候,细心的韦丛发现自己的丈夫依然穿的很单薄,换来换去,总是那么几件单衣服。

于是,她便把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好衣服拆了,给元稹缝补棉衣。没有吃的的时候,韦丛就去挖野菜。冬天没有烧的柴禾,韦丛就去捡老槐树上落下的树叶。

元稹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想要安慰她,却说不出口。而韦丛却反过来安慰元稹,给元稹说古人采薇的典故。她说自己也想效仿一下古人风雅的传统,所以一点也不觉得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