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穿越到李白的时候 > 第19章 怅望待秋鸿(第2页)

第19章 怅望待秋鸿(第2页)

时至今日,麻风病在医学上已“不足为患”。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能够在6—12个月内完全治愈麻风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避免任何残疾的发生,已经彻底治愈的麻风病患者完全没有传染性。治愈病例不断增多,加上防治措施的普及,在世界范围内消灭麻风病指日可待。尽管如此,人们对麻风病的认识似乎并没有跟上现代医学的步伐。

战胜纠缠人类3000多年的麻风病可以靠科学,那消除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恐惧和歧视该靠什么呢?

1350年前的卢照邻,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没有办法医治,就在具茨山下买几十亩田地,引颍水环绕住宅,又事先为自己造好坟墓,他就睡在墓中。

(二)

卢照邻现存诗作中,以“染疾”为界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诗人壮志凌云,才华横溢,作品格调相对高昂,感情奔放;后期诗人为“风疾”所折磨,痛不欲生,处境困危,诗歌境界幽寂,风格趋向悲凉、凄苦。

卢照邻早年在任邓王府典签期间出使西北,亲临塞外,耳目所及、心有所感,曾经沿用乐府旧题,写下一些颇具刚健之气的边塞之作,情真意切,很能反映他当时的满腹才情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歌感情基调激昂慷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其中,《刘生》、《紫骝马》和《战城南》最具代表性。这些边塞诗几乎成了卢照邻人生前期的代表作。他的诗句“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赋予士兵、战马、将军英勇无畏的流血牺牲精神,感情激昂慷慨,表明诗人早岁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零雨悲王粲,清樽别孔融。徘徊闻夜鹤,怅望待秋鸿。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

卢照邻的这首《西使兼送孟学士南游》,是在任邓王府典签期间,奉邓王之使命西行塞外,和南下的孟利贞学士离别而作。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卢照邻奉命调任益州新都尉,即将离开长安之时,适逢因编撰《瑶山玉彩》五百卷有功而累转着作郎加弘文馆学士的友人孟利贞游江南,于是创作该诗赠予好友。

友人孟学士将要南下湖湘,此行可能经过狭窄陡峭的长江三峡,而自己则要西出塞外,与友人天各一方,相距万里之遥,故不胜悲伤。

“零雨悲王粲”一句中的王粲是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这里代指王勃。唐人诗中用典,多喜用今人与前代名人同姓者比附,此即一例。这句是因王勃被贬斥而生悲伤借爱之情。“清樽别孔融”中的“孔融”是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这里当代指孟学士,以其才能、好客喜士与孔融相似而设喻。

两句用典,一以姓同而比,一以事类,都很贴切身份。“徘徊”两句是设想之辞,说自亡与孟学土分别后将会彻夜不眠,望眼欲穿,等待大雁把信捎来。

该诗送人而兼寓自已襟怀抱负,题旨就比一般单纯写送别的诗深刻,最后两句使全篇陡然一振,豪情洋溢,托兴深远,就更非一般小儿女态临歧沾襟、凄楚伤感之作可比了。

“筮仕无中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元日,当时卢照邻任满去官,寓居洛阳。摆脱官场,与家人团聚,又逢新春,卢照邻心情宁静而愉悦,于是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元日述怀》。首联说做官不得意,于是归隐家园;颔联回应题目,点出时间,欣欣然有喜意;颈、尾两联,一气流注,先写美妙之景,后抒欢悦之情。全诗构思新颖,情景交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