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穿越到李白的时候 > 第17章 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第2页)

第17章 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第2页)

有一个例子,当时苏味道和王勮还不知名,在调选之时,裴先生一见,“深礼异之”,还说了一番违背“组织原则”的话,大意是,我晚年膝下有一子,担心不能对他的成长有所帮助,据老夫观察,你们两位十多年后便会出人头地,希望把我的小儿子裴息托付给你们,将来请记得多多关照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来,两人果然都做了大官,苏味道还做了宰相,位极人臣。

于人未飞黄腾达之时,先下预言,裴先生可谓相面有术,看人很准,识人之道可谓出神入化。

对于初唐四杰,裴先生的话此后果然不幸言中:四杰之中的三个,真的没有好结局。

王勃早年历经人命案,二十几岁便溺水早逝;卢照邻一病十数载,最后投水自尽;骆宾王随徐敬业起事,兵败之后,生死不明。只有杨炯倒是真的做了县令,直至最后病死任上。

都说性格即命运。杨炯性情耿直,恃才倨傲,看不惯某些官员趾高气扬、矫揉造作,故讥讽一些伪善的朝官为“麒麟楦”,“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

“朝官怎么像麒麟楦呢?”别人问他。

“他们就像戏里的麒麟,哪里是麒麟,只不过是一头驴子,刻画头角,修饰皮毛,看起来像麒麟,脱了马甲,还是一头驴子。”杨炯回答觉。

得这话不过瘾,又补了一句,“那些没有德行学识的家伙,披着朱紫色的朝服,和驴身覆盖麒麟皮,又有什么区别呢。”他的这些言论被当朝者所记恨,也为他后来仕途的不如意埋下伏笔。

(三)

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的身世比起来,杨炯的生活似乎要相对平静得多。就像一株兰花,暗香浮动,孤芳自赏。

杨炯与王勃同龄,也同样聪明,小小的年纪就考上了神童举。后来又考中进士。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年仅十岁的杨炯应弟子举及第,并于第二年进入弘文馆,成为当时声名大噪的神童,风头一时无两。

这样的成就,即便是翻阅有唐一代所有数得上名的诗人,也无人能出杨炯之右。

也许是超出常人太多的缘故,偌大的唐帝国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官职来对待这位神童;而对于当时年仅十一岁的杨炯来说,入朝为官也太过遥远。

于是,从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起,到上元三年(676年)之间的十六年里,杨炯一直守着“予出身”的身份和待遇,在弘文馆赋闲了十六年。

在弘文馆待制十六年后,杨炯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在京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据《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秘书省有“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

心怀经国理想的杨炯,年近三十,才获得一个“雠校典籍”的九品小官,对自己仕途上的这种蹇滞不畅,杨炯心里很郁勃不平,期间创作了《浑天赋》,以示自己的情志。

永隆二年(681年),经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杨炯为崇文馆学士。永淳元年(682年),杨炯被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掌太子东宫庶务。

为东宫太子服务期间,杨炯曾经呈献过一篇很有影响的《公卿以下冕服议》,也有过诸如《从军行》《战城南》《紫骝马》等慷慨激昂、风骨遒劲的诗歌作品,声名响于当世。

杨炯从秘书省里过了六七年郁沉岁月后,终于从九品末僚一跃而成为太子詹事司直,而且还充任声望甚隆的崇文馆学士,开始了仕途上的一大腾跃,据《新唐书·百官志》载:东宫詹事府有“司直二人,正七品上,掌纠劾官僚及率府之兵。”詹事司直是太子的贴心官员,掌管东宫内务,职务颇为重要。

面对这样一次仕途飞跃,杨炯的内心是兴奋的。期间创作了《庭菊赋》等文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

《庭菊赋》有言:“和其光,同其尘,应春光而早植。及夫秋星下照,金气上腾,风萧萧兮瑟瑟,霜刺刺兮棱棱。当此时也。弱其志,强其骨,独岁寒而晚登。”

“伊纤茎之菲薄,荷君子之恩遇。不羡池水之芙蓉,愿比瑶山之桂树。岁如何其岁已秋,丛菊芳兮庭之幽,君子至止,怅容与而淹留。岁如何其岁将逝,丛菊芳兮庭之际,君子至止,聊从容以卒岁。”

《庭菊赋》借高洁芬香之秋菊来颂扬中书令薛元超。

杨炯之于薛元超,可谓终生怀知遇之恩,此种感戴之情,便是其创作这篇赋的动力及感情流淌的源泉。杨炯竭力赞扬秋菊之内在品性,借以颂扬薛元超高尚的道德人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