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穿越到李白的时候 > 第15章 春风不度玉门关(第2页)

第15章 春风不度玉门关(第2页)

三位诗人开怀大笑。在三人的笑声中,这边陲小酒家有了一种独具大唐风韵的光彩与生气。

歌女们听到笑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走了过来:“请问几位公子,在笑什么呢?”三位诗人就把比诗的缘由告诉她们。歌女们施礼下拜:“请原谅我们俗眼不识神仙,恭请诸位大诗人赴宴。”

三位诗人应了她们的邀请,同席饮酒,尽欢而散。

这就是着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旗亭,就是酒楼,因为楼前挂酒旗而得名。

(二)

旗亭画壁的最后优胜者王之涣,是唐朝边塞诗人之一,他与岑参、高适、王昌龄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干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语言直白,通俗易懂,境界却很高。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这首诗被后世的我们写入小学语文课本。

王之涣诗作究竟有多少,后人不得而知。流传至今的只有六首,其中最着名的就是这首《登鹳雀楼》和《凉州词》。

关于他的诗歌,有人认为散失于安史之乱;有人认为,是他为了追求身后的不朽而做出了一个冒险的举动:即把自己诗歌中最佳者,挑选出来六七首,然后将其他诗歌一举焚毁。

王之涣,性格豪放不羁,除了写诗外,最喜击剑、喝酒,有豪侠之气,而一生不得志,曾长时间闲居在家,或旅行访友。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许他才是三人中最为纯粹的诗人。

(三)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晋阳王家为名门望族。王之涣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因此而移家绛州(今山西新绛)。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着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唐玄宗开元年间,王之涣入仕,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开元十年(722年),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李氏乃冀州衡水县令李涤之第三女。李氏当时年方十八,正值青春妙龄,深为王之涣的才华折服,非君不嫁。李涤也是风雅之人,不仅赞同更是亲自做媒牵桥搭线促成好事,还为他们主持了婚礼。

婚后两人甚是恩爱,羡煞世人。王之涣赋闲在家,李氏安贫乐素,相夫教子,甘于清贫。王之涣入仕为官,李氏举案齐眉,持家有方,夫唱妇随。

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王之涣家居十五年。虚心求教,专心写诗,诗名大振,与王昌龄等人相唱和。赋《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诗。

开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涣流寓蓟门(即蓟丘),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九日送别》当作于此前后。

天宝元年(742年),由于密友懿交的劝说,王之涣再入宦场,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任文安县尉期间,他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于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