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穿越到李白的时候 > 第九章 月照一孤舟(第4页)

第九章 月照一孤舟(第4页)

(二)

从孟浩然几篇代表性诗作中,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经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之少。”

《春晓》是孟浩然的诗作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这可能是许多儿童在唐诗启蒙中最先接触到的一首经典之作。

孟浩然少年时期正是武后执政的时期,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孟浩然并不认同武周皇帝抢夺李唐王朝皇位的做法。孟浩然十六岁时,武后走下神坛,李显即位,匡复李唐王朝,这让孟浩然感到欢欣鼓舞。

中宗李显即位后,宰相张柬之受到武三思的排挤,被贬为襄州刺史。这一年,孟浩然去襄阳参加科举考试,孟浩然初露头角,就取得了全县高考状元,张柬之非常欣赏孟浩然的才华,宴请了他。没多久,张柬之又接到了流放岭南的诏书。一顿舟车劳顿后,八十多岁的张柬之,病死在流放途中。张柬之的死,都对孟浩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开始重新审视人生,最后决定放弃襄州府试,再次隐居鹿门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孟浩然所居住的鹿门山涧南园中有一片桃林,林中有一间专为在桃子成熟的时季看护桃子而建的草庐。桃花绽放的春天,青年孟浩然常常独自一人到草庐中温书研习。

春夜里的草庐中,孟浩然就着昏黄的灯光读书。读到疲倦时,他才熄了油灯,裹紧被子进入梦乡。梦里仿佛听到风雨忽至,草庐外的声响让他睡不踏实,直到天色大亮才醒来。在要不要起床的迟疑之中,他忽然想起昨夜风雨交加,桃园里的桃花不知会掉落多少,起身推开窗子,他看到春雨过后桃园里花落满地,听到树上的啾啾鸟鸣,于是写下了这首家喻户晓的经典唐诗《春晓》。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二十岁之前,孟浩然认为隐逸是实现仕途通达的最佳方法,所以他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乡读书。这种思想在孟浩然父亲去世之后,发生了转变。恰逢这时孟浩然遇到了他极为崇敬的丞相张说。

开元五年(717)七月,孟浩然带着张说好友的推荐信来到岳阳拜会张说。张说看到好友的来信之后,对孟浩然热情款待。孟浩然淡雅朴实的文风与张说所提倡的据实写意的写作方法非常契合,这让张说对孟浩然十分看重。孟浩然对这位当时的文坛巨匠的崇敬之情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于是孟浩然写了一首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送给张说,表达自己进取之心。

然而比较遗憾的是,当时张说所处的位置并不能为孟浩然的仕途打开大门,孟浩然这次的求职之路也没有获得实质上的进展。在岳阳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孟浩然又回到了家乡襄阳。

随后,孟浩然经历了漫游边塞、洛阳以及江南等地。孟浩然和诗仙李白的交集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开帷幕。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诗仙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

第二年春,李白游历到襄阳,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由此,李白成为孟浩然的“迷弟”。1+1>2,由此,李白和孟浩然也互相成就了对方的诗名。

随后,正值不惑之年孟浩然在家乡准备开元十七年(729)春天的科举考试。《岁暮归南山》就是在这一年的冬天所做,从诗题中可以看出,孟浩然的科考之路又未获得成功: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旧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秋去冬来,孟浩然依旧在长安城里寻找入仕的机会,日夜煎熬让他身心俱疲。寒冷的冬天里他病倒在客栈,友人听说孟浩然生病的消息都赶来看望他,时间久了来探望的人就少了。孟浩然心中凄凉,心灰意冷,打算回到襄阳去。在这样的心境之下,他写下了这首《岁暮归南山》。

经过一路颠簸,孟浩然回到故乡襄阳。没过多久,他就想再度前往江南一带漫游。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