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穿越到李白的时候 > 第六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第2页)

第六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第2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二)

杜甫的死,与大唐由盛转衰,似乎有着必然的关联。

本来,杜甫生活在开元盛世,应该不至于晚景凄凉。

诗圣的颠沛流离,和百姓的水深火热一样,都是拜安史之乱所赐。

唐玄宗李隆基主政伊始,改年号开元,以果断强悍的手腕,扫清了武则天去世后危机重重的政局,励精图治,开创了伟业。

唐玄宗的“上半场”是贤明君主的典范。他知人善任,连续任用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良相,一时间政治清明,国富民安,达到了大唐盛世的顶峰。

但令后世不胜唏嘘的是,“下半场”的唐玄宗就像换了个人,成了无道之君的典型。他任用李林甫、杨国忠这两个奸相,把国事都交给他们,自己沉迷在杨贵妃的温柔乡里。

不久,张九龄所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不幸应验。

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中央王朝,发动了战乱。

这是一场地方军政势力是同中央王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也成为了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人统计,现在的语文课本从小学到高中共选杜甫诗十五首,考察这些诗作的背景,会发现它们多数都写于安史之乱。确实,杜甫诗作不论从数量还是水平,都在安史之乱中达到了最高峰,可以说正是安史之乱成就了杜甫“诗史”、“诗圣”的地位。

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杜甫则是幸也不幸。幸运的是,他的诗作升华于乱世;不幸的是,他因乱世曾成为叛军的阶下囚,又因乱世而过早离世。

杜甫生于开元前一年,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是沐浴在真正的盛世中的。他出身文学世家,先祖是晋代儒将杜预,祖父是初唐的“文章四友”之一杜审言。少年躬逢盛世,家境又不错,那时的杜甫可不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忧愤沉郁的形象。初中课本所选的《望岳》,最能代表当时杜甫意气风发的心态。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当时杜甫二十五岁,之前曾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未中举。没中就没中吧,反正还年轻,这太平年景,机会多着呢,于是杜甫前往山东,在时任兖州司马的父亲那里住了好几年。后来,他又和朋友在河南、河北一带漫游,其中就有李白。这段日子,在杜甫的笔下形容为“裘马轻狂”。

即便是盛世,也不能总是“裘马轻狂”,当杜甫结束了壮游,打算循规蹈矩的走功名之路时,却赶上了盛世的下半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