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红楼之圆梦巨人免费 > 第264章 薛大老爷诈尸啦(第1页)

第264章 薛大老爷诈尸啦(第1页)

第264章薛大老爷诈尸啦

“大姑娘,您看,这是太太命人连夜给您赶制出来的八套衣服。”一个管事妈妈模样的人堆着一张笑脸恭敬地向新鲜出炉的薛府大小姐薛安瑶禀报,并不因为干女儿的身份就有所轻视,还命托着衣服的人往前凑近点儿,好让安瑶看的清楚些。一共八套衣服,红的蓝的紫的黄的绿的粉的橙的各色均有,配着不同的花色图案,都是适合姑娘家的鲜嫩颜色,虽是连夜赶制,可做工称得上精细,一看就是用了心。

“太太说了,先给大姑娘临时做这几身穿着,等过几天萦衣阁的裁缝师傅过府,再给姑娘将四季的衣服都置办齐了,到时候姑娘喜欢什么就做什么。”

“这些已经很好了,不用再麻烦母亲。”安瑶心内有些不安,这八套衣服明显价值不菲,足够她穿了,真的没必要再浪费银钱。说到底还是对于新的身份不适应,哪怕知道薛家一家人都是和善的好人,可本就盛了许多情,怎好再得寸进尺。这么好的衣服,哪怕记忆深处关于小时候的零星记忆里自个也没穿过这样精美的衣服,更不要说跟了之前的养父之后穿的都是破衣烂衫。

是的,安瑶虽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可心里隐约一直知道那位不是亲生父亲,之前是被打骂怕了,才不得不强逼着自个接受,甚至不敢对外人吐露半个字,时间长了竟产生了二人就是父女俩的错觉。现在终于逃离魔窟,这个认知渐渐的越发站不住脚,甚至忍不住去想亲身父母究竟是谁,他们在哪里,过得好不好,一边想又一边忍不住唾弃自己,薛父、薛母将自个当做亲女儿来疼,自个竟还想着亲生父母,对于现在的父母是不是不公平?因此薛家越是对她好,她心内越是不安,越是愧疚自责自个得陇望蜀。

管事妈妈并未接安瑶的话,大姑娘虽是刚认的,她们被派来照顾也不过一两天的功夫,可就是忍不住想要多疼大姑娘一些,想把她以前受的苦都给补回来。昨晚伺候着沐浴时,管事妈妈在一旁看着大姑娘瘦的不成人样的身体,浑身没个二两肉,骨头突出看起来甚是吓人,手腕子更是细的还没有细竹子粗,明明已经十二三岁,若不是身高高些,看起来还不如十岁的姑娘健康,当即就让管事妈妈心疼坏了,暗暗发誓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大姑娘补回来,让她健康红润。

“这一盒是首饰头面,有些是太太从陪嫁里挑出来的,有些是二姑娘送的,大姑娘先凑合着戴一戴,等金银斋送来了新样式,姑娘再好好选一选。”管事妈妈打开首饰盒子,里边成套的首饰有四套,分别是珍珠一套,翡翠一套,玉石一套,金饰一套,还有各种花样的手钏,珠花,镯子,簪子,琳琅满目,或精美,或别致,或华贵,让人移不开眼。

安瑶看着这一大箱首饰头面,心内五味杂陈,她本就是个灵秀通透的女子,一瞬间便明白了薛家对自个的好要好好受着方才不愧对人家的一番好意,一味推拒反而伤了人家的心,唯一能报答的便是做一个贴心孝顺的女儿,好好侍奉父亲母亲,上敬兄长下爱姊妹。

薛蟠其实比安瑶要小上一点儿,本该是姐弟关系,强行被薛老爷改成兄妹关系,美其名曰女孩子都是用来疼的,薛蟠作为薛家唯一的男孩子,要好好保护两个妹妹,谁都不能欺负了她们去。

“让母亲费心了。”安瑶诚心诚意的道谢。

管事妈妈满意了许多,看来大姑娘除了招人疼,还是个聪慧通透的孩子,越发喜欢起来。剩下的胭脂水粉、日常用度就不再一一细看,很快听榭阁便被塞得满满当当。

终于能独自处一会儿的安瑶,透过窗子望着院落里盛开的花朵,忍不住想起了那位冯渊冯公子,这是在担忧他的安危,那一日被拉走前她看出来冯渊被撞得不轻。作为旁观人当然能看出错不完全在薛蟠上,至少他不是故意为之。其实也不是真的担忧冯渊,虽说当日她为着即将被许给一个好人家而有所期待,可如今已进了薛家,之前的念头也就不作数,现下的担忧更多的是为薛蟠这个新认下的哥哥,万一冯渊有个三长两短牵连了薛蟠受罚,岂不就是她这个源头的罪过了,到时候父亲、母亲又会如何的担忧费神。

安瑶想要把事情禀告给薛老爷和薛姨妈,派点儿人去打听打听情况,若真有万一也好提前做准备,再者薛家家大业大,定能请来好大夫,如此便更有几分保证,冯渊不至于真的丢了性命。可另一方面又担心将事情说明后,被误会成故意告状,万一那冯渊只是小伤,本来不会有事情,结果被自个这么一戳破,连累薛蟠受罚可就不美了,到时候闹得合家不宁,罪过更是大了。

就这样,安瑶左右摇摆着,好几次都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将事情说出口,只能一遍又一遍不停的祈求老天保佑冯渊平安无事。

有时候人越惧怕发生的事情越会发生,又过了三日左右,薛府的大门被人敲响,门房开门一看,竟是几位捕差大哥,一边好生相待,一边命人赶快往府内通传。

“几位爷来薛府不知有何贵干?您先移步稍作休息,待小的派人通传。”门房将人请进来暂且安置在一旁的小屋里,半躬着身子态度谦卑。薛家虽是有名的富户,可到底只是商贾之家,看见官差多少要敬着几分,再加上薛老爷明令薛家下人不可仗势欺人,对待外人无论贫贵均要以礼相待,是以薛家没有那些眼睛长在天上的仗势欺人之辈。

五位前来办差的捕快心内也有些惴惴,想起临行前大人悄悄的交代,态度又越发和善了一些。这薛家可是本省有名的极富贵之家,这些年又广做善事,从未听过有仗势欺人之事,对外的名声可是极好的,金陵好几处桥和好几段路都是薛家出钱修建的,更别说遇到点儿小灾小害那是捐钱捐粮捐物,毫不吝啬,金陵城内提起薛家谁不竖起个大拇指。可以说金陵应天府府尹孙大人在位几年的一小半政绩都有薛家的帮助离不开关系,孙大人平时可是将薛老爷立为头一号座上宾。偏偏薛老爷又不是个爱结交官府的人,做了事也不到孙大人跟前表功拉关系,面对孙大人的示好只是当友人结交,从未有事儿求到孙大人跟前,弄得孙大人想感谢都找不到地方。这薛家本就是在护官符之列,又是这样识时务不让人操心的人家,孙大人真是恨不得自个管辖地方的贵人们都是这样的品性,那他得少操多少心,也不用在某些事上违背意愿不得不妥协一二。

本来最放心的人家,竟然弄出了个惊天大雷,虽然事情还没调查清楚,只凭堂下原告的一面之词不能定夺,可看着敲鸣冤鼓的原告和站在一边胸有成竹的状师言之凿凿的样子,晾他们也不敢诬告,堂上的孙大人觉得哪怕这事儿不像原告所说的这么严重,怕是薛家大爷也脱不了干系,不由得有点儿气恼。这原告也真是,递状子就递状子,敲鸣冤鼓就敲鸣冤鼓,何必带那么多百姓在堂外围观,搞得他想将案件暂且押后一二,提前派人去薛府问问情况再做定夺的时间都没有。

这不是说孙大人不是好官,相反孙大人在金陵做顺天府府尹的几年处事公正,心系百姓,虽然有时不得不碍于压力妥协,总体而言算是难得的好官,不说人人都会赞他一声,可金陵大部分人提起孙大人还是一致好评。这不,因着政绩突出,眼见着再有一年马上就能官升一级,京城里的消息已经提前传来,只需要站好这最后一年的岗,升迁那就是没跑了。所以最后一年,孙大人求得是稳,而不是好,只要平安渡过,那就阿弥陀佛了。

要说孙大人平日里最怕的是什么,就是当地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家有人犯了事儿到他这里让他网开一面,他又不能违背良心让苦主无处诉冤,也不想当了那帮人的帮凶。可这种事儿是免不了的,幸而金陵这几年没发生太多类似的大事儿,都是些他尚且能斡旋应付的事,即便得罪了当地权贵一二,倒也不至于影响仕途,只是多招几句骂,无非就是将他比作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不懂变通之类。若是这点儿辱骂都受不了,还做什么官,趁早回家种地去。

眼见着胜利就在眼前,薛家竟然和人命挂上了勾,就私交来说孙大人不太愿意相信,那薛蟠虽不是个听话的主儿,但也不至于故意伤人性命,有那样一个品性优良的爹在,好秧出歪瓜的几率应该不大。可状纸上白纸黑字写的明白,这受害人冯渊可就剩最后一口气儿吊着,为了给他看伤冯家几乎耗尽家财,即便这样金陵的大夫也都束手无策,虽没死可离死也不远了。也不知谁给他出的主意,竟然直接纠结了一波好事儿的百姓前来围观,逼着他必须当庭传唤被告人薛蟠。孙大人觉得经此一役,怕是要将薛家得罪狠了。

骑虎难下的孙大人秉承着一惯百姓为先的心,硬着头皮派了五个人去薛府拿人,为了避免传不到被告,特意多派了些人,只希望薛老爷在涉及亲儿子一事上能深明大义,不要妨碍公务。等真将薛蟠传唤过来,有他在也不会让薛蟠受太多苦,若事情真与薛蟠有干系,他也会调查清楚,不放过一个细节,只要薛蟠不是故意为之,能帮一把是一把,也算是还了薛家这些年襄助之情。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原著中本该是贾雨村审理此案,为何这里却变成了孙大人。其实是原著中冯伯奔走了一年都无人受理,这当然是有薛家从中阻挠的结果,冯伯大字不识几个,连写状纸的人都费了好大功夫才找到,在孙大人走之前都没能成功将状纸给递到应天府。一直等新旧交接之时,提前被薛家贿赂的人一时不察才让这状子递上来,新来的候补贾雨村到金陵头一桩案子处理的就是薛蟠伤人至死一案。

而现在,冯渊并没有立时死了,反而治了好几天的病。冯家虽略有薄产,可基本都是土地,现银并没有太多,小主子昏迷,冯伯也不能做主变卖田产治伤,况且也来不及折现,等家中现银花了个七七八八,大夫说想要继续吊着命就得用至少两百年的老山参才行,冯伯一时间哪里筹措出这么多现银,老人家只能在医馆守着冯渊哭。

在医馆那几天,有不少人听冯伯说了冯渊的遭遇,看主仆二人这样可怜,少不得有些义愤填膺之士痛骂薛家仗势欺人,全然忘了薛家之前做的好事,仿佛昨日交口称赞的人群里没有自个。不过也不能怪这些人,一码归一码,做再多好事一遇到人命大事,也不能就此抵消。

眼见着冯渊要因为无钱医治就此英年早逝,旁边就有人出主意不如去应天府状告薛家,至少让他们赔些治伤救命的钱,说不定就有救了呢。六神无主的冯伯一听犹如抓住了最后一颗救命稻草,只是写状纸又成了个大难题,想要告状没有状纸可是不成的。冯伯跑了好几个代人写状纸的人家,一听说被告是薛家俱都摆手摇头表示无能为力,生怕写了状纸薛家秋后算账一家子受牵累。

就在冯伯即将绝望,准备只身去应天府鸣冤之际,有个读书人装扮的二十来岁的青年人自告奋勇要帮着写状纸,这人名唤周松,据他说他乃外地人,科举未中,家里又无亲眷,便只身外出游学,路过金陵盘桓几日,正好听闻此事,觉得薛家欺人太甚,看不过去,便主动请缨写状纸,等此事了结,他便要离开金陵,也不怕薛家报复云云。

一份状纸写的有理有据,既点明了原告苦主的可怜,又揭露了薛蟠为抢夺一女子草菅人命的恶行,大家听了无不拍手叫好。纠结好事百姓前去围观的主意就是这周松出的,当然他说的很是义正言辞,大意就是:

薛家势大,若是不当庭传唤薛蟠恐事情有变,升斗小民本就难与强权抗衡,大伙若有心就去应天府做个见证,亲眼看一看府尹审理此案,若薛蟠无罪,也不会冤枉于他,若薛蟠有罪还望大伙儿给这两位可怜的事主儿增加点儿底气,好让此案能够公正严明的了结。

古时娱乐活动本来就少,人又都免不了爱凑热闹的本性,这件案子又牵扯素来以仁善著称的薛家,还是两男争一女的戏码,情节接宕起伏堪比一场大戏,只是在堂外围观一二,说不定还能见证着不让官老爷徇私枉法,可不是呼朋唤友前去围观,差点将应天府公堂的门槛都给挤破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