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寒门首辅by紫流金 > 30-40(第3页)

30-40(第3页)

有人怕浪费时间,即刻动笔。也有人不慌不忙,先在草稿纸上写大致内容。周稚宁拿到卷子后,就将整体题目浏览了一遍。

第一道题目问:“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⑤

何为五饵三表?五饵是指赐给人“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给人“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给人“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给人“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对于那些降将,则要上位者表示亲近拉拢,“以坏其心”。⑥

换句现代话说,五饵就是典型的糖衣炮弹。

三表则是指“以立信义、爱人之状和好人之技”⑦,这三表是要求汉文帝应为天下表率,以慑服四海。

五饵三表的提出,是汉臣贾谊为汉帝对匈奴的分化拉拢献出的计策,总体来说是具有一定实操性和前瞻性的。

那么,朝廷为什么要选择把这么一道题目,作为会试开篇第一题呢?这就不得不提到边境。

自古以来,无论哪朝那代,边境问题都是大问题。现代交通发达,边境以外的民族哪怕没有充足的物资还能花钱买。但古代边境以外都是些游牧民族,全是靠天吃饭,一旦水草不够丰茂,或者是遇上天灾,一点点的物资储备根本不够用。

所以为了解决物资的问题,不少游牧民族的另一面都是劫匪。他们不断的骚扰边境百姓,抢劫物资供自己本族人使用。就是当今明朝也有类似的问题,甚至屡屡出兵都无法杜绝此类事件。因此,朝廷出这个题目,不仅仅是想考验考生的思维能力,也是真的想得到一些实践性内容。

其实就周稚宁看来,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经济原因”。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⑧,当一个民族的经济不足够支撑这个民族“懂礼节”,能“开化”的时候,那这个民族就一定是愚昧、野蛮和落后的。

如何才能让经济畅通呢?最常用的一个办法绝对就是通商。

但周稚宁不是整个大明唯一一个聪明人,她能想到通商的办法,别人肯定也能想到。那么为什么这个办法没能实施呢?

首先,群游牧民族和大明长期结下仇怨,两方互有人命债,所以互相不信任。除此之外,游牧民族又常分为几个部落,互相商量,不等于大明都听从于皇帝,极难全部打好商量。往往跟一个部落约定协议之后,又是另一个部落前来劫掠,十分棘手。

其次,大明内部的大多数文人瞧不上这群蛮子,认为于他们通商是有辱自身。毕竟他们连文人内部都要分个三六九等,又何况是异族之人?更何况大明哪怕不靠通商,也能凭借辽阔的国土和鼎盛的人口,生产出大明百姓所需要的一切。譬如奶茶、生丝、茶叶……但边境以外只有水草已经肥牛肥羊,互相持有商品的种类并不平等。

对付前者,秦朝之时就已给出了解决方案——

纵横之术,远交近攻,分割个破。

然后再对交好部落贿之以财帛、茶叶、生丝等诸多好处,不怕其余部落不动心,投降之风必然大胜盛。到时候大明比之这些部落,就犹如秦比之六国,不愁不胜。

而应付后者却要麻烦的多。

以往大明尚有士族,能量极大,历经几代帝王才解决这个问题,只留了琅琊赵氏一家士族,而且还是只是空有爵位、财帛,并无实权,威胁已然不大。

可往日那些被分化的士族们却凭借科举进仕重新团结起来,又因为士族多在江南一带富饶之地,所以导致寒门与士族的对峙,到现在转变成了南方与北方的对峙。这两方虽各有各的说法,但在瞧不起蛮子这件事情却又出奇的一致对外。

如果硬要将通商一事提上日程,就需要看圣上的能量能不能压过这群文人,强硬打开通商口。而如何压过?就需要圣上需要有自己的势力,也就是所谓的天子门生。

思路全部畅通,周稚宁停下笔,将草稿纸上的墨迹吹干,又开始看下一题。

边境问题显然很为朝廷重视,因此从第一题到第五题多多少少都和边境有关,只不过是借古喻今罢了。

所以周稚宁写思路时也十分流畅,并没有多少卡顿。将用膳和休息的时间都算上,约莫两天之后,周稚宁将五道题具体思路都写了出来。等到第三天,她才开始把草稿纸上的东西一一誊写到试卷上。

金乌从东来,又从西落。当日夜即将再度轮转的时候,周稚宁在自己的试卷上完成了最后一笔。

圆润细腻的馆阁体使得整个卷面看起来干净又整洁,几个鲜红的戳儿昭示着她进度的神速。

望了一眼号房外,考生们还在埋头苦写。周围除却桌椅板凳作响的吱吱声,便只剩下了齐齐的刷刷声。

周稚宁不敢大意,将卷面来回检查了四五遍,然后才小心翼翼地吹干了未干的墨渍,起身将卷子交给了主考官。

说实话,交卷这个过程对周稚宁来说就像是做梦一样。

她就与这几个穿绯红官服的大官打了个照面,再回过神来时,她就已经站在了号房之外。

也是正好,号房外,春日里夕阳美如画,鱼贯而出的考生们走在贡院内,发带飘动,身影被夕阳无限拉长,每个人的脸都是意气风发的。而贡院外,家家户户都派出了接人的马车。从老爷夫人,到小姐少爷,再到丫鬟小厮,没有一个不翘首以盼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