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周稚宁这一去,无疑是在火中取金。
但赵淮徽道:“我手下有一人,名唤魏熊,乃是程普的结拜义弟,身手不凡,我今日已带他来了,辽东县这一趟,让他与你同往吧。”
言罢,赵淮徽抬手唤来一人。
那人身高八尺,豹子头,怒虎眼,脖颈处爆出青筋,上半身肌肉虬髯,下半身行动稳健,整个看起来就像座移动小山,安全感爆棚。
魏熊对周稚宁抱拳,粗声粗气道:“见过周进士!”
“壮士不必多礼。”周稚宁连忙扶起魏熊,心中感叹赵淮徽思虑实在太过周全。这一趟有魏熊相护,自是不必怕了。
“多谢赵兄了。”周稚宁对赵淮徽道谢。
赵淮徽摇摇头,又道:“前些天,陛下以京中似有动荡为由,唤来京城府尹垂询。那府尹回去后,不多时就释放了一些被关押起来的书斋斋主。到了现下,京中书斋已经全部安宁。平江笑笑生一事就算过去了,再不会有人提起。”
如此,周稚宁就算离开也安心了。
不过……
周稚宁郑重道:“赵兄,我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京。可我家中有父母双亲,上头还有三个阿姐需要我记挂。只是西河村远在天边,路途遥远,相见甚难。所以我想……”
“你想接令尊令慈入京?”
“是。”周稚宁点头,“京中重地,我家人也能更安全。”
“好,我来安排。”
周稚宁立即道谢。
“谢倒不必。”赵淮徽轻咳了一两声,偏头道:“只是我上次问你的《述民篇》,你到底何时写完?”
周稚宁:……
原来催稿的人不止有现代的导师,还有古代的好友。
“赵兄再给我半……不,再给我一月时间吧。”周稚宁犹豫地说。
“便能写完么?”
“便能再写一篇。”
赵淮徽蹙了蹙眉。
但是看着周稚宁紧拧眉头的模样,他不知为何,又有些好笑,松口道:“一篇也好。”但松口后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只是写完后,可否让我作第一个观文的人?”
古代文人之间的情谊若在哪里体现的最深刻,那便是在文章上了。就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互赠诗文恨不得达到上百篇,二人每每写就一篇文章也有对方的题字序言,私人印章。所以赵淮徽提出这种要求,周稚宁并不意外。只是回过头想想,总感觉应该是她仰慕赵淮徽的文章居多,她也曾想过近距离研究赵淮徽的所有,包括文章序言,第一观文人这类事。只是没想到,现下她没来得及说,反而是赵淮徽率先提了出来。
“赵兄与我既为好友,赵兄自然为第一观文人。”周稚宁笑。
赵淮徽唇角微勾,却又问:“那批语能否也第一个找我写?”
周稚宁点头:“当然。”
“那我能盖自己的私印么?”
周稚宁点头:“可以。”
赵淮徽顿时眉眼舒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