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穿越到李白身上的 > 第13章 烟笼寒水月笼沙(第5页)

第13章 烟笼寒水月笼沙(第5页)

(四)

离开扬州,杜牧最舍不得还是那些歌妓,其中一位杜牧特别喜欢,不知是她貌美如花,还是才艺绝伦,又或者在她的身上有张好好当年的影子。

这位歌妓当时也是十三岁。

杜牧离开扬州时,恋恋不舍地和她在烛光下了对望了一夜,为她写了着名的赠别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从此,豆蔻年华便成了十三岁少女的形容词。

春风十里扬州路,这是杜牧作为扬州形象大使为扬州代言的名句其一。

离开扬州,杜牧变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据说是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读这诗,顿时让游子如归故乡,几乎已成中国人表达“乡愁”的代言诗。

那时杜牧已经四十二岁。由于长期醉生梦死生活方式的摧残,他已经露出老人的衰相,不再过度留恋青楼,而是返还了老人的童心,虽然他还并不老。

回归了人生的纯真,诗人的诗艺也随之返璞归真,进入化境,给我们写下了众多名篇佳句: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冬,四十九岁的杜牧病重。

杜牧心知大限将至,竟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后人读来平实无奇,丝毫看不出文坛巨擘的风采。或许,这正是一个诗文天才近乎造化的手笔。

据《新唐书》记载,墓志铭写好后,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家人留下十之二三。焚之的,其中定有不少在扬州的应景、应酬之作。

一个大活人给自己写墓志铭,这正是一个别具个性诗人的行为艺术。或者,他要借此表达自己对这个时代与社会人生的态度。返璞归真,才是真。

杜牧所处的时代正值晚唐,国势日蹙、政局日下,他看到当时统治势力的弱化,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也看到藩镇的拥兵自重、百姓的民不聊生,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文人,他不能不为唐王朝的前景感觉到忧患,便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泊秦淮》,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有一首诗能成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杜牧也可以封神了。

(未完待续,随时补充修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