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天中文网

倚天中文网>秦老板风华绝代 > 吉祥(第2页)

吉祥(第2页)

郎善彦抱着郎追坐摇椅上晃悠:“也不早了,有些事最好早早准备,比如若孩子以后长大了想学武,咱们是不是要提前为他打熬根骨,他若想学医,我提前带他去济和堂认药材是不是也对他有助益?”

“不是要压着他日后一定去做什么,但把好底子打在这,他日后想踮脚去够高处,也能更轻松些。”说到这,郎善彦低头一笑:“我三岁就被母亲教着认全穴位了,她教时并不严厉,只是编歌谣带我唱,就和玩一样,可等我立志行医,随外祖父学针灸时,便较常人更加顺利些。”

曲老爷子说过,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环境不是金尊玉贵的皇宫,而是有本事有道德的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让孩子有副好身板,长大了是个行事大气有担当的人,这不比日日人参燕窝强?

郎善彦是这么被养大的,他也乐意这么养自己孩子,而且他小时候亲爹不做人,总让母亲垂泪,郎善彦也跟着不开心,等他自己做了阿玛,便绝不让孩子吃这份苦。

等到两岁后,郎追常被傻阿玛带出家去玩,去济和堂认药材,对着小铜人认穴位不说,郎善彦常带郎追去京郊踏青,带他骑马,还有去各处点心铺子买吃的,将京城里除豆汁外的特色美食吃了个遍。

再有就是去天桥看杂耍,秦简提过的跌跤郎追也看到了,瞧着硬桥硬马、打得格外精彩,没想到放秦简的嘴里也只是“套子武艺”。

有吃有玩,到处溜达,营养和运动都充分的情况下,郎追更加健康。

但斗鸡走狗耍蛐蛐这类事,郎善彦和秦简都是不许郎追玩的,这些东西容易勾着人玩物丧志,养成“花没必要的钱”的坏习惯。

栀子姐也爱在做完家务后,抱着郎追和两个女儿八卦:“在京城,最不能玩的就是鸟,你们祖父,就是那老爷子年轻时爱玩斗鸡,往里面砸了好多钱,有一阵子咱们家只能借债度日。”

说到这,栀子姐拿手帕擦擦眼角:“还有那些茶楼里唱戏的戏子,听他们唱唱曲可以,千万别指着和他们来往,那是想近一点都得花钱开路的,你们阿玛生前喜欢一个叫春玉仙的,为了得他一个眼神,半年的俸禄都往台上扔,什么人呐!也不想想自己还有三个孩子。”

栀子姐在郎追的眼里,算是典型的清末京城底层妇女,她有点在皇城根上耳濡目染的见识,但不多,本人大字不识一个,却会想着让孩子念书,还有朴素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栀子姐的眼里,戏子里头有可怜人不假,但普通老百姓还是离戏子远点好,省得丢了财气。

此时已近黄昏,栀子姐放郎追下地,让两个女儿陪主家小爷踢毽子、翻花绳打发时间,她得去厨房里做晚餐,之后再带女儿回家,碗则是放第二日早上洗,那大香、那二香捎带手就能洗了。

灶火燃起,锅中热油,锅里加油和香料,生烧排骨,再加黄酒去炖,栀子姐很会做菜,浓烈的肉香溢出厨房大门,引得大香、二香不住地咽口水,郎追看看她们细瘦的模样,回屋去拿了牛舌饼,出来分给她们。

大香小声说:“谢谢寅寅弟弟。”

二香转着机灵的眼睛,笑嘻嘻拿额头撞了撞郎追的额头,力道很轻:“寅寅弟弟真好。”

时值深秋,天气冷了,秦简让栀子姐走前带一匹布走:“张掌柜从南边进药时,看到一批积压便宜卖的布,花色是老了些,运到北方转手一卖也是进项,这匹我特意让他们留下,就是给你们的。”

这是一匹老式土布,摸着很糙很厚,深青色,没有任何花纹,栀子姐却高兴不已:“多谢你了,我、我家里三个在长个的,本想着今年几个大人都去买估衣穿了。”

估衣就是二手、三手的旧衣,在大清的服装市场很常见,老百姓们大多是有一身估衣,便算体面了,更多人家是全家仅一件衣物,谁出门谁穿。

郎追坐在小板凳上,用勺子舀水蒸蛋吃,栀子姐经常买肥瘦相间的肉剁成肉沫,汆个肉丸,又或者放蒸蛋里,全家也就郎追有这个待遇。

甜丝丝的南瓜被碾进饭里,拌着蒸蛋一起吃,郎追吃得津津有味,饭后站在父母面前背《濒湖脉诀》。

背到一半,院子大门被敲响,孩童稚嫩的嗓音扬得高高的:“郎爷,有病人啦!”

郎追背诵的声音停住,就被郎善彦摸了摸头。

“我去看看。”郎善彦下榻穿鞋,走出正房,穿过几盆茉莉,打开大门。

一个戴着瓜皮帽、看起来不过四、五岁的孩子对郎善彦打了个千:“郎爷,您吉祥,我给您带病人来了。”

郎善彦面露茫然:“你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